“一切都是主的恩典了,没读过什么书的我们能走出去……当时还想过,如果不能去,我们就安心回家干农活吧!”谈起刚刚结束的英美演出,小水井合唱团指挥龙光元说。
2月16-3月2日,云南富民“小水井合唱团”应邀赴欧美演出,首次走上了国际舞台。这是苗族教会里的一个唱诗班,成员为普通的农民基督徒,他们淳朴的歌声被誉为“天籁之音”。
小水井合唱团此行受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和英国伦敦爱乐管弦乐团邀请,共有50名演员参演,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的费舍尔大厅、英国皇家节日大厅等剧场演出,演唱了《茨岗》《C小调合唱幻想曲》《哈利路亚》等世界名曲,以及《小河淌水》《彩云追月》《长街宴》等云南民歌,演唱曲目24首,世界名曲占60%,云南民歌占40%,上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近日,福音时报联系到该合唱团的指挥龙光元,他讲述了此次英美之行,从申请签证开始到正式在英美登台演出、参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见证了他个人担任诗班指挥的经历以及多年来小水井合唱团的变化。
当接到福音时报的采访邀请时,龙指挥在电话里表示了担忧,害怕自己说不好,言语中透着紧张。“你就讲讲行程就好,像说一个故事,不用担心,”笔者回复。
“讲故事,那就从签证说起吧,”龙指挥分享,当他和诗班成员听到出国演出的消息时,很激动,但不知真假,也不敢确定是否可以实现。“它是我们团长多年来的梦想”。直到去办签证了,龙指挥等人才相信这梦想或许是会实现的,但也没有把握。“作为唱诗班,能出国演出很好,不能去,似乎也没什么遗憾,”龙指挥说。
为什么觉得不可能实现呢?龙指挥告诉笔者:“总觉得费用太高了,那么多的人,要几百万的花费吧!”因此,在听到消息时,有的团员很兴奋有的没感觉。在办理签证的过程中,虽然觉得麻烦,要提供很多材料,比如房产证或土地证等,但他们还是尽量配合了。结果,第一次被拒签了,不少成员就说着要回家。团长张晓明没有放弃,鼓励他们再次尝试,“团长鼓励说,你们是基督徒,要耐心等待。”后来,他们一一办了英国和美国的签证,很顺利。龙指挥觉得“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2月14日,合唱团一行从小水井村出发了,到了昆明又坐高铁前往广州乘飞机,中途转机后到了纽约。龙指挥回忆,到达的时候天都黑了,是当地时间晚上八点左右。第二天就跟纽约爱乐乐团排练,为演出做准备。随后的几天,他们逛了纽约市区,还去中国驻纽约领事馆参观和演出。纽约的演出结束后,他们飞往英国,接受了当地媒体的交谈和采访,还去了牛津大学、伦敦的唐人街,演出地点包括伦敦、利物浦和伯明翰。
由于语言差异,龙指挥表示,他们也不知道观众们对于合唱团演出的具体感受如何,但从观众的面部表情上能猜出一些。“我看到观众席上,听的人十分认真,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是欣赏和喜悦之情。英国媒体在采访时,问到我中西餐的差距和饮食习惯,以及此行的感受。此外,在听完我们唱歌后,英国的一个电视台立即邀请我们去台里做直播,我们唱了《哈利路亚》等歌曲。”
特别地,龙指挥提到,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问是否能去当地教堂参观,其中去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那里有很多塑像,当看到我们云南苗族的王志明牧师时,大家很激动,特别地在那里照相。非常高兴,我们觉得很亲切!”
在英国泰晤士河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西大门上方,安置有十尊20世纪期间的十大基督教殉道者的塑像,其中最边上的一座所纪念的是苗族王志明牧师,这是那里纪念的唯一一名中国人。王志明出生于云南省武定县下长冲,1913年到1924年间在武定大阱和洒普山中国内地会为当地苗族人所办的教会学校里接受教育,毕业后成为教会学校的传道人,19个年头服侍教会。他于1944年被选为洒普山苗族总堂会长,并主持滇北六族总堂联会,教会在王志明的牧养下,福音传播迅速,据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年前夕,仅武定县内,就有5500多苗、彝、傈僳族群众受洒普山总堂之感召,信了耶稣。” 除了在真理教导上,王志明牧师也在苗族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翻译编纂了苗文的《颂主圣歌》,在苗族中广为流传。
说起英美之行,这是合唱团在外演出最长的一次,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但他们充满了感恩。“作为基督徒,我看到了上帝的爱,藉着好心人来帮助我们能够走出去。通过这个我才发现,上帝要做每一件事情,是藉着很多能做大事的人来帮助我们,我很感恩,很感谢神。也感恩那些默默用资金帮助我们走出去的老师、好心人,”龙指挥告诉福音时报。
龙指挥还分享,此行让他想到很多:苗族人之前没有信主,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少数民族。“很多人不会洗脸,但是柏格理牧师等人把福音带给了他们,改变了他们的处境。”他告诉笔者,在英美的时候,他们在饮食上难以适应,很多信徒说东西吃不下去。同行的牧师就安慰他们,当年柏格理牧师他们到中国边远地区,吃中餐也是不适应的,但他们坚持传福音。这样的解释得到了大家的理解。“这也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给我讲传教士的故事,说他们从大城市到了我们这里,给我们讲福音。”
“合唱团成员多是小学文化水平,有的甚至没读过书,但是可以走到这个地步,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龙指挥充满感恩地说。
龙指挥成长于基督徒家庭,爷爷是教会传道人。他没专门学过指挥,由于各种原因,初中没上完就回家了,随后开始了唱诗班的服侍,两年后,教会就让他负责诗班,那时20岁左右。随后,他开始学指挥,买了教材来看,并不断实践。“到现在,我带领唱诗班30多年了。有时候也觉得累,想休息,不过想到这是主给的恩典,就继续做了。”
30年来,他看着小水井唱诗班有了成长和变化,还成为合唱团走出了村子,到了昆明、到了广州和北京,甚至走出国门演出。他分享,这么多年来,唱诗班的人数也没多大变化,但在唱歌这方面,确实比以前进步多了。小水井唱诗歌刚开始练习合唱的时候,不怎么和谐,因为他们的声音比较接近民族唱法,很高亢。看到这种情况,龙指挥开始带领唱诗班观看上海圣乐团唱赞美诗的视频,了解过马革顺先生指挥的《圣歌选集》,于是购买了录音带和歌谱,一边听一边学,让大家开始练习美声唱法,一点点有了进步。之后,他们也得到了不少专业老师的指导,去各处演出时不断练习,就有了提升。
龙指挥觉得,这么多年来,合唱团没有改变的就是它作为唱诗班的性质。“对外,我们以小水井苗寨合唱团出现,但实际上我们是唱诗班,无论参加社会还是教会的感恩节、圣诞节等活动,我们都觉得都是为主做事情。无论在比赛中是否能拿到名次,我们都不会太在意,就只是唱唱歌而已,没必要觉得稀奇。就像第一次被拒签,我们也不太难过,能去或不能去都是上帝的美意,不能去了就回家。”
“我们属于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去很荣耀,不能去就回家种地,”他告诉笔者。现在,唱诗班成员还是白天劳作下地干农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完了回家做晚饭,再去教堂唱诗。笔者曾去过那里,基本要等到晚上九点左右才能去教堂听到他们唱歌。当时,农村的夜十分寂静,只偶尔听到几声狗吠,不断入耳的,是那发自内心的纯朴赞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