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被认为是体现价值与真理的工具。但随着时代变迁,它的面貌变得日益复杂多样。从古至今,人类以各种方式记录情感与经验,赋予艺术多元的意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艺术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如诗词歌赋、戏曲、乐谱、绘画、雕刻、建筑等。然而,这种定义似乎更倾向于描述艺术品本身,而非揭示艺术的本质。另一些网络百科则认为,艺术是人类通过情感与想象,以一种特殊方式抽象和反映世界,表达对世界与自我的理解。然而,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博士(Gombrich)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些观点的交锋指向一个重要结论:艺术本质上难以被单一定义,它承载着无限的解读与问题意识。我们不必拘泥于定义的细枝末节,而是可以将艺术视为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与作品,展示他们观察与反映世界的尝试。
一、基督教艺术的传统表达
在历史长河中,含有基督教元素的艺术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无论是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精美的壁画,还是现代充满灵性的雕塑与音乐,基督教艺术通过多样的形式展现对信仰的表达。当艺术家通过画布捕捉一束透过窗棂的光,或用雕刻展现圣经中救赎故事时,这些作品就成为了信仰的象征。如此,艺术就变成传达信仰的媒介与桥梁。
基督教艺术的发展与传播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当时,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宗教功能,例如装饰教堂、传播圣经故事、增强信徒的信仰等。由于大多数平民不识字,也没有机会阅读圣经,与圣经相关的艺术作品成为传播信仰的重要媒介。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以其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雕刻,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大卫在应战前蓄势待发的坚定神情,象征了信仰中对勇气与正义的赞颂;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则通过对细节的精准刻画和人物神态的捕捉,生动展现了耶稣与门徒共度最后晚餐时的情感张力。这些不朽的作品是人类艺术的巅峰,也成为世世代代信徒理解信仰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艺术逐渐超越了传统形式,融入更多个人化与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进入现代社会后,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将传统的圣经主题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新途径。比如,法国艺术家罗丹的雕塑《沉思者》虽然不是直接的宗教题材,但其深邃的精神内核与基督教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不谋而合。它原是群雕《地狱之门》的一部分,灵感来源于但丁的《神曲》。它最初刻画的是伟大诗人但丁在地狱之门前构思诗句,思索人类灵魂的挣扎与救赎的可能性。
雕像中人物深沉的姿态和紧锁的眉头,传递出对痛苦、希望和命运的深刻反思。这种对人类存在的探索,与基督教强调的原罪、救赎和永恒意义的思考高度契合,使《沉思者》成为跨越艺术与信仰领域的经典之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像日本这样一个东亚传统非基督教国家,基督教元素的动漫作品近年来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例如,经典动漫《星际牛仔》(Cowboy Bebop)中的宗教象征和救赎主题、《死亡笔记本》(Death Note)中对道德与罪恶的深刻探讨,以及《东京教父》(Tokyo Godfathers)中通过三个流浪汉帮助弃婴寻找她的亲生父母的旅程所展现的爱与希望,均体现了基督教核心理念的广泛传播。这些作品通过隐喻与象征将信仰的普世价值融入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使观众得以以全新视角理解救赎。
日本动漫对基督教主题的成功表达,部分原因在于其社会的文化高度包容性以及善于结合东西方文化,以细腻的情感叙事吸引不同文化圈的观众。
三、新时代的艺术媒介与反思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的新时代,基督教艺术的表达媒介正在突破传统框架。数字技术的介入使经典文本获得多维阐释可能,其中虚拟现实作为新兴叙事载体,正为信仰体验带来新的感知维度。通过三维空间重构与动画影像叙事,圣经故事得以突破平面艺术的局限,形成具有时空纵深感的沉浸式表达。
我曾体验过一款Bible-VR应用,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圣经故事场景。在《出埃及记》的场景设定中,我戴上VR设备,眼前是动画渲染的红海岸边。我看到摩西举起手杖,惊涛骇浪在眼前分开,海水像巨大的墙壁立在两侧,我也能听到水流的轰鸣声。我跟随着以色列人踏上干地。当我回头,看见法老的战车急速逼近,而当海水再次合拢,将追兵吞没,令人身临其境。
目前,据说一些国外教会正积极推动这类新科技融入传统教会。然而当教会引入新科技时,必须权衡其实际价值——VR或许能为一些信徒带来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但对视力或听力受损的人来说,它是否反而成为他们参与崇拜的障碍?此外,VR的设备可能会给相当一部分信徒和教会造成经济负担,有一些群体因无力负担而被排除在崇拜之外,进一步会提高信仰“门槛”。
在旧约时代,神的子民借献祭敬拜,而新约则强调信徒共同参与的敬拜与团契生活,不再依赖大祭司。如今,尽管信徒不像初代教会那样同住共处,但聚会敬拜仍应注重教会群体的关系。敬拜不仅限于聆听讲道,更是在共享的空间中建立联系、彼此关怀,并在团契中共同成长。
虚拟现实动画可以重现圣经的场景,让人获得类似3D电影的视觉冲击,但缺少了源于心灵的触动和对神的回应。科技和艺术可以成为传递信仰的工具,但唯有圣灵能使人真正领悟真理,感受信仰的深邃力量。而且,虚拟现实动画太过丰富的视觉刺激可能让人沉溺于艺术效果,而忽略了信息本身。这就像吃过多的味精,反而让人无法品味食物的原汁原味。
当我从虚拟艺术体验中走出,回到现实世界,我更加意识到,科技可以为基督教艺术在新时代的表达提供新的可能性,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信仰共同体。基督信仰强调我们要注重个人的属灵体验,更要关注群体的同行与塑造。VR可以让我们“见证”圣经的故事,但唯有真实的教会生活,才能让我们活出信仰的真谛。
四、艺术表达暴露出的问题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刚过去不久的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男扮女装和跨性别模特演员表演“最后的晚餐”,引起全球许多基督徒和教会的强烈不满。这一事件,显露了现代艺术中对传统宗教的极度挑战,也暴露了文化和信仰冲突的加剧。
从基督教艺术的角度来看,艺术本应服务于信仰,传达真理、善良和美的理念。基督教艺术传统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诸如圣像、宗教绘画、雕塑等,这些作品在历史上曾是信仰和教义的传递者。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艺术的边界愈加模糊,许多现代艺术作品对这些传统形式进行了颠覆,甚至有时带有挑衅的意味。
基督教艺术表达的尺度,应该秉持一种尊重与敬畏的态度。虽然艺术创作的自由值得推崇,但我们也需意识到,某些作品可能无意中伤害到信仰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徒的情感。例如,将圣餐场景“最后的晚餐”进行扭曲性别表达或跨性别演绎,可能会使信徒感到对神圣象征的亵渎。这类艺术作品应该在创作时慎重考虑其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在具有强烈宗教背景的观众面前,避免过度激化文化矛盾。
艺术的方式和表达形式应当因场合而异,把握好尺度。在公共场合,尤其是涉及到国际性事件和大众文化传播时,艺术家和策展人需要更加敏感地识别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差异。在特定的宗教环境下,艺术作品应当遵循相应的道德和文化规范,确保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艺术作为对话的桥梁,应该传达包容与理解,而非制造隔阂。
因此,艺术的尺度不仅仅体现在形式的创新上,更在于对观众的尊重,特别是在涉及宗教和信仰时。对于基督教信仰者来说,艺术作品应当反映出神圣和庄严,而不是被用作挑战或扭曲传统价值的工具。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力量,正如它能够带来美的享受,也应当有责任感地传递尊重和理解,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新时代的基督教艺术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通过创新保持艺术的吸引力,同时忠实于圣经的核心信息;二是尊重艺术表达的文化多样性,但不妥协于信仰的根本价值;三是通过更深刻的神学思考,将艺术作品转化为见证信仰、触动灵魂的工具。唯有如此,基督教艺术才能在新时代的洪流中,不仅保持自身的神圣性,更成为引领信仰、传递福音的重要力量。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上海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