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服侍中,我们常常期待付出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果效,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这种落差,很容易让人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一、服侍中的无力感从何而来?
A说,前段时间她们小组外出学习了一套新的课程,并邀请了一百多人参与。然而,课程结束后,竟没有留下一个人愿意继续学习,那一刻,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挫败。B则提到,自己每天面对行政事务繁杂,以及刚具规模的事工,却因不断变化的信徒群体经常处在不断调整的阶段,果效难以衡量,长期下来,难免情绪低落。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信徒的时间、精力被各种事务占据,教会的服侍也面临更大的挑战。若无力感得不到正确疏导,就可能成为同工们的重担,甚至影响事工的持续发展。
二、如何看待服侍的果效?
面对服侍中的无力感,在G市牧会多年的吴牧师认为,压力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调整心态。
他以自己教会的慕道班为例:最初,同工们设计了系统性的滚动课程,希望参与者能稳定跟进,最终进入洗礼班。然而,现实是许多信徒因工作、家庭等原因无法每周参加,导致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城市教会的信徒流动是普遍现象,”吴牧师说,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要求所有人。 于是,他们调整策略,建立线上学习群、提供补课方式,尽可能适应信徒的实际需求。他强调,服侍的价值未必能立即显现。他以“教会历史整理”为例:当下同工可能不以为然,甚至不愿整理,但若干年后,这些资料或许会成为触动他人生命的关键。
“我们容易用预期的结果来衡量服侍的价值,但神的工作往往超越我们的时间表。”他说,“只要确认所做的事是合神心意的,就尽上自己的本分,结果交托给神。”
三、如何避免被无力感压垮?
服侍的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牧者自身的心理状态。牧会近三十年的陈牧师指出,牧者的心灵健康直接影响教会的整体健康。她认为,牧者需要学会“四个平衡”:
服侍的平衡:不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而是培养同工团队;家庭的平衡:服侍再忙,也要留出时间给家人,避免家庭关系疏远;心灵的平衡:定期退修、默想,保持与神的亲密关系;期望的平衡:不苛求立竿见影的果效,相信神在暗中工作。
陈牧师认为,许多牧者的疲惫,不是因为事工太多,而是因为忘记了“与神同行”才是服侍的核心。“当我们先亲近神,许多问题自然会找到出路。”
四、从无力感到信心的跨越
服侍中的无力感,或许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调整期待——不把人数、成果当作唯一衡量标准,而是看重生命成长的细微变化;专注过程——享受服侍本身,而非只关注结果;交托给神——承认自己的有限,相信神会按祂的时间和方式成就祂的工。
正如哥林多前书15章58节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