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仰看似“失灵”时:走出与上帝交易的误区

作者: 思想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27 14:34:01
分享与播放

在牧养过程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困惑:“牧师,我每天祷告读经,为什么生活还是充满艰难?”一位弟兄曾分享,他恪守信仰本分,事业却屡屡受挫,仿佛有什么在“为难”他。这种困惑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信仰课题: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把信仰变成了一场与上帝的交易?

一、信仰的异化:从关系变成交易

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悄悄影响了我们的信仰观念。我们开始下意识地认为:虔诚的宗教行为(祷告、聚会、奉献)应当换来上帝对祈求的成全。这种“付出与回报”的思维,使信仰沦为一种功利性的交换关系。

耶稣曾责备法利赛人:“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太15:8)信仰的核心从来不是外在的宗教行为,而是内心与上帝的真实关系。当我们把信仰简化为一种交易,就失去了与上帝亲密相交的喜乐。

二、重新审视:圣经中的“祈求与应允”

许多人引用“你们祈求,就给你们”作为上帝必会成就一切祈求的依据。然而,圣经中上帝的应许从来不是孤立的。《雅各书》4章3节提醒我们:“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

上帝三位一体的位格决定了祂不是自动售货机,而是满有智慧与慈爱的父。祂看重我们的生命成长胜过我们的舒适,关注我们的永恒价值胜过暂时的得失。

三、从交易到交托:一个姊妹的见证

曾有一位经营传统零售业的姊妹,在电商冲击下面临倒闭危机。她加倍祷告、奉献,生意却毫无起色。在绝望中,她开始学习交托的功课——不是求上帝按她的想法拯救店面,而是求上帝指引她前方的道路。

令人惊讶的是,在安静等候中,她发现自己对服装搭配有独特恩赐,开始转型做线上形象顾问。如今,她不仅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更帮助了许多在职场中需要专业形象指导的女性。“我原以为信仰就是求上帝为我解决问题,”她分享道,“现在明白,信仰是让上帝带领我成为解决问题的人。”

四、建立健康的信仰观

1、从“改变环境”到“改变心境”。不执着于求上帝挪去困难,而是求上帝赐予面对困难的力量与智慧。

2、从“为什么”到“为了什么”。不问“上帝为什么让这事发生”,而问“上帝要透过这事成就什么”。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上帝在每件事上都有祂的美意。

3、从“宗教仪式”到“生命关系”。祷告、读经、聚会不是换取祝福的筹码,而是滋养与上帝关系的途径。就像婚姻中的沟通不是任务,而是爱的自然流露。

五、回归信仰的本质

信仰的奥秘在于:当我们停止把上帝当作实现自我愿望的工具,开始把祂当作敬拜、信靠、顺服的对象时,才能真正经历祂丰盛的同在。

先知哈巴谷在极度困境中的祷告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3:17-18)

亲爱的朋友,信仰不是保证一帆风顺的护身符,而是在风浪中依然安稳的锚。上帝从未应许天色常蓝,但祂应许:“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来13:5)当我们放下交易的算盘,学习信靠的功课,就能在每一个处境中见证:上帝的恩典够我们用,祂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