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牧养过程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困惑:“牧师,我每天祷告读经,为什么生活还是充满艰难?”一位弟兄曾分享,他恪守信仰本分,事业却屡屡受挫,仿佛有什么在“为难”他。这种困惑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信仰课题: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把信仰变成了一场与上帝的交易?
一、信仰的异化:从关系变成交易
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悄悄影响了我们的信仰观念。我们开始下意识地认为:虔诚的宗教行为(祷告、聚会、奉献)应当换来上帝对祈求的成全。这种“付出与回报”的思维,使信仰沦为一种功利性的交换关系。
耶稣曾责备法利赛人:“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太15:8)信仰的核心从来不是外在的宗教行为,而是内心与上帝的真实关系。当我们把信仰简化为一种交易,就失去了与上帝亲密相交的喜乐。
二、重新审视:圣经中的“祈求与应允”
许多人引用“你们祈求,就给你们”作为上帝必会成就一切祈求的依据。然而,圣经中上帝的应许从来不是孤立的。《雅各书》4章3节提醒我们:“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
上帝三位一体的位格决定了祂不是自动售货机,而是满有智慧与慈爱的父。祂看重我们的生命成长胜过我们的舒适,关注我们的永恒价值胜过暂时的得失。
三、从交易到交托:一个姊妹的见证
曾有一位经营传统零售业的姊妹,在电商冲击下面临倒闭危机。她加倍祷告、奉献,生意却毫无起色。在绝望中,她开始学习交托的功课——不是求上帝按她的想法拯救店面,而是求上帝指引她前方的道路。
令人惊讶的是,在安静等候中,她发现自己对服装搭配有独特恩赐,开始转型做线上形象顾问。如今,她不仅找到了新的事业方向,更帮助了许多在职场中需要专业形象指导的女性。“我原以为信仰就是求上帝为我解决问题,”她分享道,“现在明白,信仰是让上帝带领我成为解决问题的人。”
四、建立健康的信仰观
1、从“改变环境”到“改变心境”。不执着于求上帝挪去困难,而是求上帝赐予面对困难的力量与智慧。
2、从“为什么”到“为了什么”。不问“上帝为什么让这事发生”,而问“上帝要透过这事成就什么”。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上帝在每件事上都有祂的美意。
3、从“宗教仪式”到“生命关系”。祷告、读经、聚会不是换取祝福的筹码,而是滋养与上帝关系的途径。就像婚姻中的沟通不是任务,而是爱的自然流露。
五、回归信仰的本质
信仰的奥秘在于:当我们停止把上帝当作实现自我愿望的工具,开始把祂当作敬拜、信靠、顺服的对象时,才能真正经历祂丰盛的同在。
先知哈巴谷在极度困境中的祷告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哈3:17-18)
亲爱的朋友,信仰不是保证一帆风顺的护身符,而是在风浪中依然安稳的锚。上帝从未应许天色常蓝,但祂应许:“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来13:5)当我们放下交易的算盘,学习信靠的功课,就能在每一个处境中见证:上帝的恩典够我们用,祂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