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曼德拉不为人熟知的基督教信仰
一时间,曼德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曼德拉是谁呢?他为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呢?
纳尔逊·罗利拉拉·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1918年7月18日生于南非特兰斯凯。1961年9月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1962年8月因领导反种族隔离运动被捕入狱,后被囚禁在大西洋的罗本岛上。
正值人生最茂盛的年华之际,被囚禁长达27年之后,留下的并非对敌人的痛恨和报复,相反,却能够以一颗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对手,最后赢得人们的广泛赞誉。
1990年2月曼德拉被释放出狱,当时他已是古稀之年。1993年10月15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曼德拉和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委员会称:“曼德拉和德克勒克为消除南非种族歧视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努力为在南非建立民主政权奠定了基础。”
1994年5月9日,曼德拉在南非首次的多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在罗本岛上,作为重刑犯,曼德拉被3个狱卒专门看守,受到各种各样的虐待。然而,曼德拉在就任南非总统的典礼上,邀请了这3位看守,并向他们致敬。或许有人认为曼德拉是要故意羞辱他们,但是他所给出的答案却是向着他们的感谢。曼德拉如此解释他的这一行为:“在那漫长而孤独的(被囚)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曼德拉曾说:“当我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也因此获得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盛赞:“曼德拉体现了最高的人文价值及联合国价值,他的一生,以及他的宽容,是世人学习的榜样。他长期反对压迫,但在推翻压迫后,宽恕相待压迫过他的人。”
2004年,南非广播公司举办了最伟大的南非人(SABC3's Great South Africans)票选活动,结果曼德拉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2009年11月11日,第六十四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纳尔逊·曼德拉的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以表彰“其为和平及自由所作出的贡献”。
然而,在曼德拉光辉岁月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或许,我们并不知道他是一个基督徒,他的基督教信仰并不像他所取得的成就那样为我们所熟知。
曼德拉从小在教会学校读书,属于卫理公会信徒。我国宗教评论人士魏德东博士曾如此写道:“但他并不是那种‘将信仰写在袖子上’的浅薄之徒,而是将宗教的精神升华为超越教派分别的普遍性力量。宗教给予他的,是沟通个人与世界、自身与宇宙的桥梁,而非画地为牢的桎梏。”
2010年10月13日,曼德拉撰写的《与自己交谈》一书正式出版。在书中,曼德拉坦白自己和普通人一样是一个罪人:“在狱中有件事深深困扰我,我不经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错误形象,被人当成是圣人,”曼德拉说,“我从不是(圣人),而是一名不断努力的罪人。”
有人曾这样评论道:曼德拉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发誓不惜牺牲生命也要跟白人种族主义者抗争到底、满有激进倾向和苦毒仇恨的‘愤青’。被囚罗本岛的二十多年,曼德拉的精神世界经历了深刻的改变。经过苦难的磨练,他的心没有变得更加冷酷僵硬,反而变得更加柔软温和。他对敌人的仇恨减少了,对自己的基督教信仰却有更深的反思。二十七年的牢狱,曼德拉失去了肉身的自由,却获得了心灵真正的解放。
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宝珣牧师也曾以曼德拉鼓励信徒,他认为曼德拉之所以能够一生致力于结束南非种族歧视事业,是因为他非常明确自己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呼召和使命。
石衡潭博士则将曼德拉与威伯福斯、马丁·路德·金并列,他们同为基督徒,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为着相似的梦想,奉献上了自己几乎一生的时间。威伯福斯也是一名基督徒,他在赞美诗《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牧师的鼓励,看到了上帝给他的废奴运动异象,开始了长达18年乃至到40年的奋斗,1807年英国议院终于通过了议案,废除最不人道的奴隶贩卖。马丁·路德·金的故事就更加家喻户晓了,在他的努力下,废除了美国的种族隔离制度,他的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更是广远流传。
同样,这些伟人的背后,无一没有坚定的信仰作为人生的支撑。曼德拉身上所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生目标的坚持和恒忍,他更是因着宽大的胸怀而赢得世人的敬重。忍耐、宽容、饶恕、宽恕,在人与人之间永远是需要的,是值得普遍提倡的。这些美德是与宗教有关的,而那些成功实践这些美德的人们,他们的宗教信仰往往因此显得更加深沉而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