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鸿德堂艺术讲座:古罗马教堂从地下到地上发展历程
6月27日晚在上海基督教鸿德堂,从业于建筑领域的金姊妹为初到教会的慕道友们展开关于教堂建筑艺术的讲座,解释如何欣赏不同时期、不同宗派的教堂。
基督教并非一开始就有教堂。但目前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教堂成为旅游胜地。公元31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宗教之后,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兴建教堂,从那开始,各种富丽堂皇的教堂开始在世间出现。
事实上,在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基督教面临的很大问题是不被当时的社会认可,并且受到政权的迫害,以至于当时的基督徒不能公开聚会,他们躲到私人住宅,甚至是基督徒的坟墓中聚会。
当时的迫害严重到怎样的程度呢?举例来说,现在当慕道友受洗加入教会,会得到一个圣名。而圣名则来源于起初教会因逼迫而殉道的众圣徒。现在保持起圣名这个传统的教会,在慕道友的生日周围查找到圣徒的名字,会将一个圣名给予受洗的慕道友。一年365天中,圣名几乎覆盖到每一天,可见初代教会经受了多么大的迫害,由此也更加可以理解为何起初基督徒要躲到隐秘的地方聚会。
起初信仰受到极大的逼迫,基督徒能够聚在一起相当不易,他们将聚会处(比如说,已逝基督徒的坟墓)涂抹上如十字架、五饼二鱼等图案作为基督徒聚会场所的标识。这可称为是地下教堂。
直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且宣布其为国教。基督教开始从“地下”走向公开。
随着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确立,基督徒开始光明正大的宣告自己的信仰,并且在政权的支持下开始兴建新的教堂。
但当君士坦丁大帝号令开始建造教堂的时,当时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模型、数据。于是,最初的教堂沿用了将当时运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模式——巴西利卡的模式。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愿意是“王者之厅”,原是大都市中作为法庭或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起初,基督教沿用了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基督徒在这里做的第一件事,就如同他们在地下聚会或在墓园聚会中做的事情一样,将基督教的符号、标识,涂抹在原本世俗、异教的建筑上面。
这是在表示:若有人看到或走进这栋建筑物,只要看到其中基督教的图画标识,便能够知道这里是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