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爱德特稿】 期待宗教公益慈善春天的翩然而至

7月22日,江苏省宗教界公益慈善培训班的学员们在高温酷暑中迎来了学习的第二天。全天的课程安排得紧凑丰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刘继同、爱德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丘仲辉分别以《宗教慈善、公益传统与当代社会责任》、《中国宗教公益慈善实务》为主题,用学术理论和实操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为学员们奉献了深刻而又生动的一课,进一步拓宽了学员们在宗教慈善公益方面的专业视野,也同时加深了认知和理解。

在谈到宗教慈善公益发展困境与成因时,刘教授直言这和教会社会化服务状况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宗教问题的敏感状态与宗教问题常态化;教会服务团体的登记注册与身份合法化等诸多原因是分不开的。他认为,随着国内特色慈善理论政策与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完善,以及精神健康与灵性关怀社工队伍的积极培养,宗教慈善公益在中国一定大有可为。他呼吁宗教界要深刻理解领会六部委《意见》精神与方向,利用国家大力发展社工制度的政治性意愿和国人健康需要结构转型与精神健康最高位的现实,主动贴近老人、残障、病人和家庭等高需求人群,融入社区,搭建宗教公益慈善的专业服务平台。随后,刘教授又将何为宗教、信仰、和灵性的主要异同;如何将灵性关怀服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何结合本地、本部的实际情况创建中国版灵性关怀社会服务体系等三个问题抛向众位学员,以期得到来自五大宗教团体负责人最直接的反馈。在主办方的安排下,学员们被分为了五组,并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只有回归各自岗位,发挥各教派的特色,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将灵性关怀服务进行到底。

当天下午,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立足爱德基金会所拥有的近三十年专业实操和理论研究的经验,从中国宗教公益慈善现状、契机、实务和协作等方面为学员们做了清晰梳理和深度剖析。他强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积极意义:是新形势下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他建议,宗教界在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时要根据宗教界自身的特点,引导宗教界扬长避短,在最能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的公益慈善领域开展活动,譬如,灾害救助、养老托幼、扶贫助困、医疗卫生服务等。在谈到中国宗教公益慈善协作时,他认为,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应抓住时机加强教内合作,共同开展专项慈善活动;加强教间合作,协作开展主题慈善活动;加强教社合作,倡导诚信及优势互补。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合作机制与平台,促进宗教界、宗教界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开展相关的能力建设和培训机制等等。最后,丘秘书长援引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曾经的一句大会发言“宗教公益慈善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后面发生的故事必将更加精彩”,借以表达爱德基金会对中国宗教公益慈善事业未来蓬勃发展的美好期许。

接着,作为成功实操NGO代表,专注孤残儿童帮扶事业的天主教背景的黎明之家、伊斯兰教背景的银川穆斯林孤儿院以及项目遍及全国乃至海外部分地区的拥有基督教背景的爱德基金会分别向学员们展示了各自的基本概况和特色项目,反响强烈。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