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圣三一堂修缮后举行首次礼拜 会众盼其早日全面开放
原上海公共租界中心区、19世纪上海的制高点——圣三一基督教堂修缮已接近尾声,不少基督徒期待其早日全面开放。8月4日晚,中国基督教“两会”在此举行了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六十周年感恩礼拜,这是圣三一堂自修缮后首场礼拜。
上海外滩附近,从南京路向外滩向西、向南走十分钟,在九江路、江西路、汉口路包围的绿树丛中,都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红色哥特式钟塔。没错,这是圣三一堂的钟塔,十九世纪上海的制高点,最醒目的地标。这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钟楼尖顶,现已修复完毕。
圣三一堂(Holy Trinity Church)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教堂坐落在汉口路、江西中路、九江路之间(今九江路219号),塔楼临九江路,东侧有大片绿地,草木茂盛、环境幽静,与教堂融为一体,成为近代早期外滩地区的城市中心。
圣三一教堂的设计师是英国的著名建筑师乔治•史浩特爵士(Sir George Scott,1811年-1878年)。实际上,由于史浩特最初的设计过于华丽,超过了上海英侨的经济承受能力,于是不得不转请当时上海唯一具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设计师凯德纳(Killiam Kindner)修改了建筑图稿。这样,新教堂才得以在1869年建成,共耗银7万两。即便如此,圣三一堂仍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新教教堂。
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圣三一堂成为中国基督教两会总部附属大教堂。
圣三一堂历史介绍
上海圣三一主教座堂的所在地自租界时代迄今一直是上海的中心区域,在租界时代,圣三一座堂的所在地属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中央捕房管辖区,今天则属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外滩街道。主教座堂东面(正面)面临的江西路、北面面临的九江路(俗名二马路)和南面面临的汉口路(俗名三马路),均是各种商业贸易机构和市政管理机构云集之处。汉口路对面,便是昔日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而在该教堂的正前方,江西中路西侧,却拥有一处上海市中心区难得一见的一片宁静的花园绿地,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教堂也因而被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
圣三一教堂从创始之日起,就是一座专门为英国侨民中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教友服务的教堂。1843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规定向英国商人开放的5处港口之一。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英国领事和一批英国商人从广东来到这里,不久划定了租界。随着上海口岸贸易的繁荣,数年后在此居留的外国侨民数量迅速增加,其中以英国侨民占据主导地位,而英国侨民中国(圣公会)教友又占有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是在英国领事馆内举行礼拜。1847年,在上海居留的英国圣公会教友在当时租界的西部建造了一座小型的简易教堂,建造教堂的基地系由英商电话公司老板贝尔捐献。教堂前的街道也因此称为教堂街,直到1865年才改名为江西路。
这座小教堂质量欠佳,在1850、1851年间大修过一次。在这期间,该教堂接二连三地发生一系列不幸:第一任牧师路德溺水死亡,第二任牧师郝博逊从屋顶上翻落下来,1862年,这座小教堂又遭遇强台风的破坏而坍塌,无法继续使用,被迫拆除。其后数年间,信徒们在原地搭建了一个临时建筑做礼拜。1866年5月24日,举行了盛大的新教堂奠基仪式,1869年建成。1875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将上海圣三一堂升格为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座堂。
上海圣三一主教座堂是一座英国侨民座堂,英国圣公会在上海另外设立了一座面向华人教友的圣保罗堂,后期位于闸北华界的严家阁路(今芷江中路)。至于上海和江苏省其他的圣公会教堂,全部都是由美国圣公会所设立。虽然上海在传统上属于江苏省辖境,但是在1930年兰柏会议确认中国为一独立教省后,英国人不愿将圣三一座堂划归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最初由美国圣公会开辟),而是将其交由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代管(最初由英国圣公会开辟)。
2005年6月6日,上海圣三一主教座堂被归还给基督教机构,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从圆明园路169号迁入圣三一座堂北侧的4层附属办公楼(九江路219号),两会负责人季剑虹、曹圣洁迁入办公。教堂计划在修复后重新开放。
圣三一主教座堂的设计师是远在英国的著名建筑师乔治·史浩特爵士(Sir George Scott,1811年-1878年),他以设计哥特复兴式建筑而著称,代表作有伦敦艾伯特纪念塔和格拉斯哥大学。(他的孙子吉利士·史浩特爵士(Giles Scott)更为著名,设计了世界上最大的圣公会座堂--利物浦主教座堂)。
由于史浩特最初的设计过于华丽,超过了上海英侨的经济承受能力,于是不得不转请当时上海唯一具有英国皇家建筑学会(RIBA)会员身份的设计师凯德纳(Killiam Kindner)修改了建筑图稿。这样,新教堂才得以在1869年建成,共耗银7万两。即便如此,圣三一主教座堂仍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圣公会主教座堂。
史浩特为圣三一座堂设计的外观大体上属于哥特复兴式,设计了许多带有哥特风格的元素,如遍布教堂各处的尖券,只是在入口门廊处却采用了半圆券。整座教堂的室内外均采用清水红砖墙面,因而圣三一座堂又俗称为“红礼拜堂”、“英国教堂”。教堂内外两侧皆为尖券排柱长廊;不过并未采用哥特式教堂中常见的束柱,而是采用显著柱帽的单根矮柱,柱帽上面顶住连续尖券拱廊。圣三一座堂的建筑平面符合教堂规范,为拉丁十字式,长约47米,宽约18米,堂身高19 米。后部的至圣所符合圣公会规范,为古安立甘式半穹顶结构。
圣三一教堂圣堂内为拼花大理石地面,设有拉丁礼祭台、阶梯讲道台、鹰形读经台、洗礼盘(在东北角),均装饰有精美浮雕。座席为靠背穿藤的长椅,椅背钉着捐献者姓氏的铭牌。
圣三一教堂的玻璃窗的设计与众不同,既非全部采用白玻璃,也没有全部采用彩色玻璃,而是花白相间,不成规则。通常的一种解释是:这座教堂自建成以后,每隔一两年,便换上几扇彩绘玻璃。每一次玻璃的更换,都是为了纪念某一位死去的英国教友。
圣三一教堂的设计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1893年,在圣三一教堂的左侧(也就是东南方),又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大大增强了这座教堂的哥特式意味。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椎形屋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钟楼内安置了八音大钟,能按着诗篇的音韵敲打。在1930年代十层以上高层建筑在上海出现以前,圣三一教堂的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尤其是对于乘坐轮船进出上海的乘客。这座钟楼已毁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高潮中,现已修复。
圣三一教堂北侧临九江路建造了4层办公楼,建筑面积逾4千平方米。1989年,圣三一基督教堂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代优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