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工作座谈会”谈我国基督教文艺界的挑战和机遇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等观点。
随后,人民日报曝出与会名单显示,我国作家、文艺理论评论界、戏剧界、音乐界、舞蹈界、美术界、书法界、摄影界、曲艺界、杂技界、影视界共72位文艺界人士参加这次座谈会。因着这一庞大的阵容,这一盛会被称为“7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国最重要的文艺盛会”,而成都市作协主席梁平则将之称为“又一个文艺的春天来临”。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鲁迅语)。文艺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陶冶着人的人格,是人心灵的养分,为人类的教育和发展不间断地提供参照。同时,人类社会也通过对文艺的传承和提炼,不断地提高文明的高度,使人的幸福成为可能。
对文艺的追求恰恰反映出人类与其他任何生物的不同之处,是人类在物质生活之外的需求的表达方式之一,这一需求让一个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仍然不断地寻求,直到找到另一个能够给他带来幸福的事物为止。文艺作为一种高尚的事物,带给人超越物质的美的享受,引导着人的心灵向着更广阔的领域渴寻。
在文艺发展的过程中,与宗教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西方文艺则更是于基督教融合在了一起,例如西方的中世纪艺术、哥特式教堂建筑、拜占庭教堂艺术、各种教堂音乐、宗教剧、交响乐、协奏曲等,都与基督教信仰有着莫大的关联;而在文学著作方面,一批批基督徒作家们更是留下了一部部不朽的作品,其中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扬的《天路历程》都是描绘基督教信仰的经典之作,而另外一些富含基督教信仰的作品,诸如《悲惨世界》、《复活》、《哈姆雷特》、《海的女儿》、《浮士德》、《基督山恩仇记》等更是数不胜数。
可以说,基督教思想影响着整个西方的方方面面,包括文艺界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个地球如同一个村子一般的世界里,中国社会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这一影响在我国文艺界乃至日常生活里面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
我们从一些日常用词里面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如今电视或者网络广告上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某某药物是某某疾病患者的福音”,而福音一词就是基督教最常用的词汇之一,这个词语可以理解成“好消息”,在基督教里面则被解释为“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为世人的罪降世为人,被钉十字架代赎人类的罪恶,凡相信并接受这一点的人将得到完全的赦免”。另外,医院和红十字会的标志“十字架”也是从基督教信仰而来,“十字架”本为刑罚和咒诅的象征,但是耶稣被钉十字架代赎人类的罪恶之后,“十字架”已代表拯救的含义。
无论中国教会和中国社会是否愿意承认,基督教精神已经在中国有所传播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基督教会来讲,如何将基督教的精神在中国社会更多的体现出来,即如何将基督教所讲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本土社会实践出来,已成为中国教会正在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并且,相对于早些时间,中国社会已经表现出对基督教文化更大的接纳,这一点甚至表现在政府高层的政策之上,例如2012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第一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教会对于中国文化已经有着重要的影响,且不谈上个世纪早期传教士对我国医疗、出版、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仅仅是改革开放后各地教会普遍开展的扫盲工作,就为我国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做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一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包含有或多或少的基督教元素,例如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创作《丰乳肥臀》时就曾三入教堂,并将基督教思想融入到这部作品之中。另外,一些基督徒则将基督教思想与各种民间艺术相结合,创作出诸如富含基督教思想的剪纸、书法、绘画、诗歌等作品。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中国教会在文艺界的影响仍然微乎其微。例如今年9月初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的首届中国宗教艺术展上,基督教的作品并不太多,而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作品就更加少见。尽管拥有基督教信仰的艺术家已经做出许多努力,前景也非常可观,但需要努力的地方则显得更多。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与其他任何一个团体相比,基督教是更加关注人的灵魂的。但是,基督教艺术要在中国社会担当起“铸造灵魂的工程”,基督徒文艺界人士要成为合格的“灵魂工程师”,则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在信仰上下功夫,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创作出更多有质量和深度的作品,更好地满足民众心灵的需要。
尽管基督教传入中国至少已有200多年,若是从唐朝景教算起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但是中间几经曲折,到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正常发展。因此,相比起教会在西方的沉淀来讲,中国教会显得非常年轻。但是,从种种迹象来看,中国社会已经向中国教会提出更多的需求,希望中国的教会能够给这个世俗化倾向严重的社会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正面的影响,这种需求也包括对基督教文艺的需求——人们渴望从基督教得到更多的可以真正满足心灵的文艺作品。
因此,不论这次文艺座谈会是否真的是“中国文艺界的又一个春天”,今天的中国社会对中国教会和基督教艺术界所发出的需求,对于我们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