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扶贫日 爱德基金会思如何“授人以渔”
10月17日是我国首个“扶贫日”,也是第22个国际消除贫困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自2014年起,中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14日在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中国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爱德基金会自1985年成立伊始,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发展和扶贫、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工作。凭借着多年扶贫工作的积极成效,爱德于2006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机构奖。
在近30年的公益践行中,爱德发现:贫困,从来不是一个独行者,他既不会单一而至,也不会径自离开。造成一个地区或者人群贫困的原因会有很多;譬如,自然条件的恶劣,基础资源的匮乏,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等,而想要彻底改变其贫困的现实,自然也不会是一个简单的课题。爱德坚持,治贫,要治本,只有以综合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开展扶贫工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地区人民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下这三点,爱德不得不说:
爱德相信,以人为本,授人以渔,可以让能力脱贫。提高发展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在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爱德特别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这也是发展式扶贫与救济式扶贫的根本区别。发展式扶贫改变了过去授人以鱼、救济输血的陈旧模式,转而提倡授人以渔、发展造血。爱德在项目的计划、决策、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中,注重研究项目区群众的真正需求,强调依靠当地群众和当地社区的积极性,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自主性,努力提高当地群众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脱贫致富、改变处境的主力军。
爱德相信,综合治理,持续发展,可以让帮扶模式脱贫。建立发展主体的社区综合发展机制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采用综合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贫困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解决的方案也必须是综合全面才能有效。基于此,爱德在扶贫发展项目工作中不急功近利,不涸泽而渔,在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中注重全方位帮助贫困社区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爱德相信,参与决策,参与发展,可以让意识脱贫。增强发展主体的自觉发展意识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参与式的社区发展思想和方法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真正法宝,项目提供机会和载体,各方参与其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实现共同发展。爱德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参与式”项目理念,强调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群众对项目要全程参与,尤其是要参与决策的制定;爱德在中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工作中率先形成了群众参与、专家参与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三个参与”模式,并提出了在项目经费上由爱德支持一点、政府配套一点、群众贡献一点的“三个一点”原则,强调尊重群众,尊重项目区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20余年的工作中,爱德不仅坚持做资源的提供者、服务的践行者、能力的建设者,更致力于做理念的倡导者。爱德曾于广西开展的任豆树项目就是最好例证:广西大石山区砍伐过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爱德和当地专家及合作机构一起设计了任豆树项目,以6、7个县为试点,做了七年项目共三期。果然不仅涵养了水分,一改荒山秃岭的局面,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2年,任豆树作为广西区政协一号提案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之后,政府决定每年拿出数千万资金用以种植推广。反响喜人。
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可是面对当下依旧严峻的贫困现状,如何继续助人自助,助人发展,实现脱贫,仍旧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爱德作为拥有近30年扶贫经验的公益机构更是责无旁贷。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6亿多人口的脱贫,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受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据郑文凯介绍,按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相当于每天1美元)的扶贫标准,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8249万人;按世界银行每天生活费1.25美元的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约还有2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