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卢龙光牧师:我们是中国基督徒

“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这种说法相信很多基督徒都听说过,但是,这种说法是如何来的?又如何看待和改变一些人对此的看法呢?近日,在南京圣训堂的圣经研讨会上,前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通过罗马书14章1—13节分析了这种情况,并指出在传教士未来中国以先,上帝就已经在中国了。我们是中国基督徒。

卢牧师首先指出,现在基督徒有种错误的认识,就是遵行律法不好。实际上律法是神所赐的,怎么会不好呢?在犹太教中,信主的人是很热心律法的,使徒行传中就讲到彼得每天上圣殿祷告。使徒保罗是犹太人,他反对外邦人行割礼,并不是他不守犹太教的律法了,而是他认为外邦人不需要守这些与道德伦理无关的律法。

很多人认为犹太人是靠律法称义。实则不然,他们是靠上帝的拣选称义,而割礼就是上帝与他们立约的记号。因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遵行律法,对于外邦人,他们认为惟有行割礼,才能进入上帝的约。即你要成为上帝的子民,你就要行割礼,你要遵行律法变成犹太人。

而中国面临的问题跟保罗那个年代很相似。有些传教士给我们的影响是不能按中国的规矩来生活,而是要按西方的方式来生活。罗马书141节到13节,是解开罗马书的钥匙。因为很重要,前面很重要,后面也很重要,因为是结论。

很多人说罗马书是讲神学的。但卢牧师指出,这里讲的绝不是抽象的道理。罗马书14章1-13节在讨论吃东西。吃什么?有一批人只吃蔬菜,另一批人什么都吃,前面被称为信心软弱,也就是说信心软弱的只吃蔬菜,而坚强的人什么都吃。传教士好好看这段圣经的话,就不会产生那么多误会。并产生“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的说法。

这里说,有些人看那日比这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但是这批什么都吃的、看日日都是一样的被保罗称为是坚强的人。保罗写信给罗马的教徒,是因为他发现他们彼此不接纳,他们彼此争论、彼此评断,罗马书这里讲的很实际很具体的事情。

卢牧师指出,保罗不是在图书馆研究神学的神学家,他是外邦人的使徒,他写信的目的是牧养不同地方的教会,他不但传福音,同时他还是一个牧者。但是常常在外地,于是他写信牧养。保罗很熟悉罗马信徒的情况,在罗马书16章出现的16个信徒的名字就是证据。

卢牧师继续讲道,最早期教会的圣餐就是最后的晚餐。信徒们在家里聚会,会吃东西,那是爱宴。本来好好的,但是一吃饭就吵架了,“你怎么什么都吃呀,我们只吃蔬菜”,“我做这么好的东西,你怎么只吃蔬菜呀”……卢牧师解释道,犹太人不只不吃猪肉,其他羊肉、牛肉怎么做,都是有很多条例的,不然就是不洁净的。卢牧师讲到,洁净不洁净是上帝对犹太人的标准。但使徒行传上说神曾对彼得说“我所洁净的,你不能看做不洁净的。”耶稣也说:“进口的没有不洁净的,惟有出来的才是不洁净的。”耶稣饶恕行淫的妇人,他已经打破了洁净不洁净的教条。于是保罗告白道:“我凭着主耶稣,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

外邦人哥尼流就是敬虔的人,但是不接受割礼。那时主要的信徒都是外邦人,他们什么都吃。因为主能使他站立。“守是为主守的,吃是为主吃的。我们或死或活,总是主的人。保罗指出这些,是让我们得自由,吃也可以,不吃也可以。因为这不是道德的问题,而是身份的问题。但是他同时也指出,为了和平和睦,同心敬拜,互相迁就,我们这些坚固的人,应该分担不坚固的人的软弱。他们不能吃,他们一吃就放弃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所以不要强迫他们吃,你越自由,就越要迁就不自由的人。

卢牧师指出,对于外邦人来说,他们身份的选择是不必要的,但是犹太人可以继续做犹太人,但同时也是基督徒。吃不吃本无所谓,但要看事情对他有什么意义,这与救恩无关,但与合一有关系,而破坏合一是保罗最为痛恨的。

保罗为什么要跑到耶路撒冷,而没有按计划到西班牙传道?结果还在那里被抓。他去耶路撒冷是为了与反对他的人合一,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是不能分裂的。他为了让人合一,他放弃去西班牙传福音,选择去耶路撒冷面对患难。

卢牧师讲到,所有人都没有分别,都陷在罪恶当中。你是野橄榄,不要瞧不起真橄榄。我们应该是彼此论断还是彼此相爱。罗马书非常重要,这里讨论的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身份的问题,吃是对的,但是让他吃就是错的,让他选择吃或不吃也是错的。因为吃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放弃犹太人的身份。加拉太书是犹太人让外邦人行割礼,罗马书是外邦人让犹太人吃他们认为不洁净的。

对于“为什么说做基督徒就不是中国人了?”卢牧师解释道,这牵涉祭祖的问题,19世纪第一位来中国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教导基督徒不要祭祖。而16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传统有很多研究,懂中国的文化,就说可以祭祖。康熙皇帝曾写信给教宗表示祭祖是孝道,不是拜偶像,祖先不是偶像呀。但最后教宗表示:“信耶稣的不准祭祖。”康熙很生气,认为中国人当然要祭祖。于是赶出传教士。如正确处理好祭祖问题,他很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像君士坦丁一样。结果很多信徒被迫隐居到山村。

虽然现在祭祖问题在城市越来越淡化。但是还是存在。卢牧师谈到自己牧会经历,丧礼时候有年轻信徒哭着来问:“我是长子,父亲去世,要披麻戴孝。但我是基督徒,我不做。结果家里人就很生气。”今天很多时候我们也会面临这些问题。那什么叫中国人?

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有祠堂,有籍贯,卢牧师说自己虽没回过老家,但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籍贯在哪里。在中国,祭祖是整个家族的规矩。但那时候就造成很大的冲突,说祭祖是拜偶像,还要烧香,上供。但祭祖不同于拜偶像,祭祖需要排队,尊长有序,代表家族的权利象征,而祖先也不是偶像。人们会因为灵不灵而决定去不去庙里拜,去哪个庙里拜,但是祭祖,一定是祭自家的祖先。

所以卢牧师指出,祭祖在中国文化里根本就不是宗教,而是文化,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人就是从家庭来定义我们自己的身份,那个是一个道德的社会的秩序。保罗也说祭偶像的祭物都可以吃,因此不是东西本身不可以吃,而是为软弱的人我们就不吃。

“我没有鼓励祭祖。”卢牧师讲到,他只是指出祭祖不是偶像,而是家族的传统。祭祖是为了整个家族,为了确定我是这个家族的成员。他同时也指出:“但如果你心里不平安,那你不要勉强自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中国的身份是家庭定义的,哪个地方哪个家族这很重要。

我们不需要放弃中国人的习惯。他是犹太人,他守律法,就体谅他的困难。而假如当年的传教士明白罗马书的这段经文,就不会让基督徒离开家庭了。而关于祭祖问题,卢牧师建议道,你祭不祭祖要看你的信心,还要看整个家族的情况,如果是家族氛围是把祭祖当偶像来拜的话,那就不行了。表达心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表达要靠里面的平安来做。同时也要有知识,要多读圣经。而不要强迫改变人的身份。

最后,卢牧师祷告道:“传教士来中国之前,你就来中国了。我们是基督徒,但我们继续是一个中国人,保守我们好好做一个中国基督徒,也感谢把福音传播到中国的传教士……”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