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基督徒用“追思礼拜”缅怀先人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基督徒大体来讲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一旦提及“孝道”,总会有许多其他的声音出现,尤其在每年清明节前后这段时间,因为基督徒往往不会向逝去的先人烧香、祭拜。
不过,基督徒绝非“不孝”,而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先人的尊敬和缅怀,其中清明节前后举行追思礼拜就是一个例子。每年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北京基督教会都会召集全市基督徒举行一场特殊的追思礼拜,今年则选择在4月7日。
追思礼拜一般是一个基督徒逝世后,其亲友为其举行的纪念活动。不过,清明节追思礼拜所纪念的对象不一定是某个人,也可以是很多人。例如,北京基督教会所举行的这场追思礼拜,所缅怀的就是那些已经逝世的一大批基督徒们——没有具体的署名,却可能与每个来到现场的人相关。
在北京基督教陵园内,一条长满松树的小路上,安放着对中国基督教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的墓碑,其中之一就是吴耀宗先生和杨素兰医生之墓,墓碑前还放有两束鲜花。此外,那里还安放着逝世于2000年的金陵协和神学院神学教授骆振芳之墓。
穿过这条小路之后,来到了许多先人安放骨灰之地。两排长长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数不清的名字。每个墓碑上都刻有红色的十字架,其中一些还被鲜花环绕着。旁边的桃花也竞相地绽放着。
尽管参加的是清明节追思礼拜,但是现场的基督徒们脸上露出的并非满面忧伤,一些人似乎还有一种难言的喜乐,津津乐道地见证着那些已经“去了”的人们生前的故事。在基督徒所举办的清明节追思礼拜上,比起为死去之人哀哭,更多的是为了回忆他们的信仰见证,同时也向他人见证这些先人们的信仰。
基督徒对死亡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他们不认为死亡等于生命的终结。相反,在他们看来,死亡就如同一个人“睡”了,或者死亡意味着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在这场清明节追思礼拜上,北京丰台堂的肖云北牧师做了简短的分享,介绍基督教信仰对生命和死亡的特殊理解。《圣经》多次用“客旅”、“寄居”来形容我们在世上的生活,是要表达人生的短暂。当我们拥有基督教信仰之后,就如同拿着人生的望远镜一般,生命得到延长、视野得到扩大,超越所在时代和历史的界限,看到在天上的更美的家乡。
基督教不仅重视死亡和死亡以后的世界,事实上,基督教对孝道的重视,并不亚于任何一个群体,因为一个拥有对上帝虔诚信仰的基督徒,都会以“十诫命”为自己生活的最基本的原则。而“十诫命”中的第五条就是“要孝敬父母”,《圣经》还说“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可见,基督教对孝道的重视是有着极其稳固的《圣经》基础的。
不仅如此,在基督教发展的过程中,对在我们以先离开世界的人的身体也有着非常大的尊敬。例如,在公元2世纪之时,教会常常为穷苦的弟兄提供葬礼服务。2世纪后半叶,基督教会就已经开始为教友建立墓地了。因为当时基督徒认为,剥夺一个人受人尊重的葬礼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们认为:“我们不应当将神的形象和创造物扔给野兽和鸟,成为他们的食物;它必须归还到它从其所出的土地。”
清明节追思礼拜并不是北京基督教会的独创,事实上,国内不少地方的教会都有类似的活动。例如,今年4月2日,上海基督教景灵堂就举办了一场集体追思礼拜,教会还把过世老人们的名字打印并张贴出来。此外,广西基督教两会也于4月2日前往南宁市陵园,为离世的老一辈牧师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