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宗教学者李向平教授: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格局及其特征

随着基督教在中国不断发展,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教会形式,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6月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受邀于华东神学院举行讲座,针对“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发展格局及其特征”进行社会宗教方面的一些探讨和看见。

李教授从现在热议的基督教人数、教会的群体存在方式和信仰方式等问题,结合国家宗教现状,对基督教目前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他反驳了“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的说法,强调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希冀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宗教对话平台。

一,基督教的人数发展

中国基督徒的人数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但无可否认的是,基督徒增长太快,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基督教现有教会堂点约55000个,其中教堂24000座,聚会点31000个,如以一个教堂容纳两百人,一个聚会点容纳100人计算,那么,现有统计的教堂和聚会点只能容纳近800万左右的人口。而据人民日报报道,基督徒现有人数为2300万到4000万,如此推算,还需要上万座以上的堂点才能基本满足基督徒聚会的空间需要,突显了基督教管理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在社会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基督教外,其他宗教佛教、道教甚至儒家,都在抓住机会进行发展,对于基督徒来说,这当然是好事,认为中国基督徒越多越好,但对于其他宗教来说却是很大的问题。“中国就像一个盘子,里面装的东西就那么多,你拿的多了,留给其他人的自然就少了,”李教授讲到,就像在一些地区,教会之间也会存在“抢羊”的现象。

除了人数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基督徒在信仰表达上更加注重群体。宗教有信仰空间的需要,国家对宗教的管理也是以空间管理为核心的。与其他宗教特别需要空间相比,基督教天主教更注重时间以及群体聚集,大家要一起读经祷告、听道分享。人群聚集的话就会涉及一系列问题,如交通、安全等等,这也是基督教如此敏感的原因之一。

二、基督徒身份认同所产生的焦虑当如何缓解?

从信徒人数、个体基督徒的身份认同方面,基督徒一直有一种焦虑,非基督徒同样如此。“多一个基督徒少一个中国人”的说法在80年代曾盛行一时,基督教甚至引发了整个社会的恐慌,这是有一些历史原因的。如今,现在这样的说法又开始流行。对此,李教授认为五大宗教需要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公共平台,这个平台是建立在宪法根基上的。

“根据宪法,我们都是中国人,无论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这些都不重要。”佛教徒认为佛教可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儒教认为中国的问题都是因为新文化运动儒教衰败导致的,都有各自的理解和看法。”并且出现了一些类似“你不是炎黄子孙你是中国人吗?”“你不参与祖宗祭拜你是中国人吗?”的问题,于是引发出“你不拜祭你就不是中国人”,“你是基督徒就不是中国人”等很多偏执的说法。

宪法规定了我们中国人的身份,也认可基督徒的身份。伴随着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文化发展,文化基督徒、老板基督徒、农民工基督徒、当代城市与“白骨精(白领、精英、骨干)基督徒”、维权基督徒(律师)等相继出现,打破了原来农村教会占到80%的格局。尽管基督徒拥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但无论怎样,最终落实的身份是“基督徒公民”或“公民基督徒”,他强调,这个说法是从基督徒与社会关系方面定义的,并不涉及神学层面。

李教授认为,“公民基督徒”更贴切一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非所有公民都是基督徒,基督徒在中国是非普遍性身份,因此公民的概念大于基督徒的概念。以“公民基督徒”、法治思维、国家价值中立等方法路径,或许可以缓解基督徒的身份焦虑。

另外,基督徒在与其他宗教相处的时候,也要相互尊重,这同时也是最好的宗教信仰表达方式。“基督徒人多人少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的管理方式,有没有按照法治中国的方式管理宗教”,对于一些传统民间信仰如迷信风水、建庙等,李教授建议不要简单用愚昧落后进行判定,作为一个他者,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表达自己的信仰,同时尊重他人的信仰,这样才可能进行对话。

1个人信仰与100个人信仰有什么区别?李教授指出,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时候,1个人与100个人就不存在区别,由于法律保护,1个人不会觉得弱小,100个人也不会去欺负那1个人,因为法律会制裁约束。

三、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很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如中国传统中的炎黄崇拜,还有山东曲阜孔子的圣人崇拜,但很多基督徒都认为这是偶像崇拜、迷信,呼吁抵制。所以有人担心基督教会攫取中国文化发展的根基。李教授称其为“新礼仪之争”,之前,传教士利玛窦认为中国人祭祖这些现象是一种文化,他认为这种思想可以作为借鉴,提醒基督徒不要随便对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下定论。

对于信仰基督教就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李教授以他最敬佩的神学家赵紫宸为例予以反驳,他表示,赵紫宸传统文化修养之高,甚至超过很多大学教授,他的《耶稣传》把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极具可读性。

李教授提醒,基督教界需要思考的是,基督教信仰方式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基督教是普世的,如何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的质疑,他进一步解释到,基督教是普世的,但同时也是在地的,这里强调的是基督徒表达信仰的方式和理念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最近热谈的“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李教授认为这实际上是“主归中华”还是“中华归主”的矛盾。他解释道,“主归中华”中的“主”是象征性说法,指的是基督信仰如何跟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有机的融合起来成为一体,使中国公民谈到基督教,觉得基督徒不是另类或异类,更不会觉得是外来的力量。

李教授指出,基督教中国化实际上与本土化并不矛盾,至于如何实现基督教中国化,他认为第一个层面便是政治,做到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至于其他方面,有人说中国化就是儒学化或者民间化,在他看来,“基督教中国化”就是中国人接受的基督教,具体来说就是中国教会的信仰方式是中国人喜欢的、接受的“公民基督教”,拥有最基本的信仰原则。他鼓励大家一起努力,用实践来定义“基督教中国化”这个概念。

注:李向平教授,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常务理事。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