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学者王鹰:传教士艾香德向佛教徒传教的一些策略

11月20-21日,“基督教中国化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鹰以传教士艾香德创建的传教中心的建筑为例分享了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

艾香德是一位挪威传教士,在20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在20世纪20年代确定了向佛教徒传教的异象。当时因为基督教牧者对佛教徒有偏见,教堂内很少有佛教徒出现。艾香德采取了一些改革。

艾香德的传教策略是以基督信仰为核心,吸纳许多佛教元素。传教中心的建筑仿照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选择在山林中建堂,引用佛教的术语、图案,致力于营造一个让佛教徒感到亲切的家。

艾香德建立的传教中心的标志是莲花十字架,这种将佛教的莲花与基督教的十字架结合起来的图案出现在传教中心的很多地方:大门上、饰物、袍子上、圣殿的大钟上、莲花洞的彩色玻璃上……

1922年,艾香德传教机构在南京建立了阿育王教堂。教堂内部的一个横幅是基督教的话语“太初有道”,两边的对联是佛教的用词“灵光普照”、“大愿慈航”。给会众提供的休息场所的名字是“挂单院”、“圆睡堂”、“云水堂”等。

圣殿初建时名为“景尊宝殿”,有40根红色柱子,殿檐为八边形,八边檐脊上均有青瓷兽雕,并有一些神态迥异的僧侣、道士像,共有16只形态如龙一般的脊兽。

传教中心还建有感恩庭,里面有“五饼二鱼”等圣经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是中国的古装打扮;还建有供人们灵修用的莲花洞。艾香德的这些做法受到许多基督徒的攻击,他晚年的时候常常在莲花洞灵修。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