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社长于福建神学院分享:基督教文字事工要薪火相传

419日,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社长翁传铿牧师受邀于福建神学院分享“基督教与文字工作。他从1807年首位来华宣教士马礼逊入华后翻译出版圣经、编纂字典和创办第一份中国报纸等文字事工讲起,一直谈到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如何发扬广学会的精神,并致力于价值出版、推动文化事工,以此服侍华人教会和传扬天国福音。

在讲座中,翁牧师首先谈到了基督教出版事工的现状,他说,在台湾和香港,基督教书籍的出版都在减少,这是一项亏本的工作。但基督教文艺出版社一直在坚持,因为看到了背后的意义,文字工作要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他认为,文字工作和圣经、传福音是分不开的,神用道即话语创造天地万物,里面是有能力的。

随后,翁牧师从历史谈起。1807年,首位来华宣教士马礼逊入华后克服障碍,翻译出版圣经、编纂字典、发行宣教小册子,1815年创刊第一份中国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清中叶以后,宣教士宣教策略分为两大路线:戴德生比较直接地传播福音,宣讲耶稣基督是唯一救恩的源头;李提摩太、丁韪良、林乐知等人则以文字作宣教事工,而非直接传教,因他们认为中国人思想与西方人不同,故需注意文化,因此将孔子的思想与基督教相结合,并通过文字展现出来。

18741906年,满清遭受外力入侵,国势日衰,民生凋零,《万国公报》成为关心国事的焦点报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深受其影响。张之洞是广学会的忠实读者,湖南、四川和广东三省也深受广学会书籍影响。

当时,西方传教士透过办报纸、以学会作平台等,提出善意批评及献议,对中国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如批评建议并重、提醒认清实况、推动变法图强、促进思想整合等。

但文字事工也曾出现由外籍人士操控、经费多来自外国等问题,这与中国教会格格不入,与社会脱节,也未能与中国文化配合。1923年,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召集11位基督徒作家与4位基督徒传教士商讨,结果一致认为中国基督教文字应当“本色化”。19242月成立中华基督教文字事业促进会之后,赵紫宸担任社长。1925年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文社,宗旨为提倡能促进中国本色基督教运动的图文著作、并引起此类文字阅读的兴趣。后因各种因素,该社于1930年解散。

广学会创办于1887年(清光绪13年),当时称同文书会,于1892年正式更名为广学会。为中国第一间最具规模的出版社,出版中文基督教书籍及介绍西方政治、科学新知等书籍,以配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李提摩太为总干事。

因国人经营的出版业务蓬勃发展,广学会已不再是介绍西方知识的唯一出版社,因此该机构转而加强教会文字工作,全力出版神学及属灵书籍,以帮中国基督徒拓宽视野、理解并信靠全备真理,培养他们自立和帮助他们团结协作。

1949年之后,因形势需要,广学会部分工作人员由上海来到香港,与当时本地教会领袖发起筹组出版机构,于1951年7月成立基督教辅侨出版社,以发扬广学会之使命。1965年更名为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它是超宗派的基督教出版机构。全体执行委员及社内同工均来自不同教会,本着基督的精神,谨守“广传福音”及“推进学术”两大出版路向,为普世华人教会及社会,在文字工作上作出贡献。

出版重点为历代基督教名著集成、基督教神学教育丛书、《展望》《灵修日知》《快乐家庭》及《福幼》四大杂志等。出版书籍现已超过一千余种,包括圣诗、灵修、研经、神学、辅导、文学、青少年读物、儿童故事、中小学歌集、诗班及合唱团用曲集、幼儿园课本、中小学圣经教材等。每年计划出版新书及再版书籍达数十种。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