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市中心医院(原是基督教医院)的百年溯源
摘要:通过对医院档案室现存三个碑文的整理、发掘,结合探寻天津肿瘤医院的历史,进一步厘清1898年沧州建立基督教博施医院历史根源,寻找到英国公开出版的二个英国医生传记、并在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查阅到当年医院珍贵图文资料,解开一百年前沧州博施医院建院初期的历史原貌,复原一个多世纪沧州市中心医院的演变过程。
沧州自秦汉设渤海郡、唐宋隶属河北东路、元朝后隶属河间府、清朝雍正九年隶属天津府。1913年,沧州府改称沧县。抗日战争爆发后,建立晋察冀边区冀中政治主任公署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冀中八分区)。沧州解放后,改称河北省沧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沧县专区),管辖沧州、泊头2市11县。1978年设沧州地区行政专署(简称沧州地区)。1992年地市合并,称沧州市。
沧州基督教博施医院的建立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中国,随之而来的宗教信仰文化也大量涌入我国。英国基督教医生路博施, 1862生于年英国曼彻斯特,1886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1888年3月到达天津后,接替病逝的英国医生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任当时的基督教天津伦敦会施医院院长(后来为纪念马根济为医院作出的贡献,医院改称天津马大夫纪念医院,现为天津肿瘤医院),1893年在任期间多次到沧州下乡义诊,1894年路博施因重感冒病逝于天津,埋葬在天津外国人公墓。1898年路博施病逝后其家人为纪念路博施经常到沧州下乡义诊,捐款300英镑在沧州市运河西南关口(今沧州市委路南沧州中心医院二门诊一带)购地40亩建立了医院。
1899年5月,英国医生潘尔德医生,1874年生于英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1896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受英国伦敦基督教的派遣来到中国,先在衡水市萧张镇)来到沧州和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牧大卫(D. S. Murray)一起主持建立沧州基督教医院。1900年6月,沧县山呼庄村义和团首领王之臣率领一万多人围攻沧州城,因为医院是外国教会办的,又有外国人在医院工作,所以就冲击医院,烧毁医院大部分建筑,沧州的军队统领梅东益和沧州知州商作霖,协助潘尔德和牧大卫等外国人逃走,从黄骅岐口登上英国接应的军舰经天津到威海,最后回国。1901年底义和团平息后,潘尔德、牧大卫等外国人再次来到中国沧州,决定重新修建医院,路博施的父亲(英国曼彻斯特议员)再一次汇来捐款500英镑,同时又得到庚子赔款和当地募捐款。新医院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0亩扩大到70亩,并将独立的建筑建立连廊相通,修起医院围墙。并在沧州城里李家花园购地建教堂一座(现沧州市基督教堂所在地)。医院于1902年底建成,1903年2月16日举行隆重的开业仪式,沧州当时的主要官员都参加了。为纪念路博施全家二次捐款创建医院,1902年医院建成后,名为路博施纪念医院,床位五十张,员工二十多人,潘尔德任首位院长,每年治疗病人500人,1906年潘尔德因患伤寒病逝,葬于吉林松花江畔,时年33岁。
潘尔德医生病逝后,英国牧师牧大卫承担医院管理事务,最后出现脑血管意外,身体一侧瘫痪不能活动,不得已回国养病。
1911年后,沧州博施医院由潘尔德的弟弟潘尔道任院长(英文名字Sidney George Peill),1878年出生,爱丁堡医学院毕业,1906年哥哥潘尔道病逝后来到沧州,1911——1938年担任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医生梅介夫(G. W. Milledge)从天津来沧州医院主持工作。 “太平洋战争”开始,英国人全部离开医院,日本鬼子将医院全部占领,并修炮楼、建立据点,看守的中国工友被折磨致死,药品器材完全被毁坏抢劫一空,并把博施医院改成日本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联合国华北救济总署和英国红十字会资助修缮部分房屋,供给部分医药和医疗器械,澳大利亚医生郭瑞明(Kei I Graham)从天津马大夫医院来到沧州医院任院长,不久后回国;英国医生梅介夫又回到博施医院,以后又有英国护士长司德兰,加拿大传教士孟文芬在医院工作, 1947年沧州解放时,八路军曾派2个排的部队保护医院,防止医院遭到破坏抢劫,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沧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博施医院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根据国务院指示外国人撤出中国医院,当时主持医院工作的英国人梅介夫就到天津马大夫医院物色人到沧州管理医院。因为条件艰苦,多人来沧医院考察后都没能留下来。最终在马大夫医院工作三年,毕业于齐鲁大学七年制医学院的雷爱光医生携妻子刘兆果主动要求来沧州,任博施医院院长。(1919年生于天津医学世家,其父亲刘振汉曾任天津马大夫医院首任华人院长,其兄雷爱德时任天津马大夫医院院长)1952年11月26日博施医院要求由政府接管。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1952年“卫爱字”第一号批复:“关于你专(区)报请沧镇基督教博施医院要求政府接管案,业经中央卫生部批准,由省府卫生厅接收领导,交由沧县专署代管,并代表省府接收。”医院名称可改为“河北省沧县专区人民博施医院”,
博施医院合并、搬迁
1954年6月沧县专区人民博施医院改名为沧县专区第二人民医院。
1956年和沧县专区第一人民医院(沧州解放后建立的大众医院,由冀中八分区卫生所又称八分区卫生所、沧州市联立医院、献交卫生所三部分合并而成。1950年大众医院改为沧县专区人民医院。1954年6月改为沧县专区第一人民医院。)合并,改为沧县专区人民医院,仍隶属沧县专区,博施医院旧址作为住院部,沧县专区人民第一医院旧址作为门诊部。
1958年8月1日沧县专区人民医院住院部和门诊部同时迁入现在的新华路沧州市中心医院,博施医院原址转让给沧县医院。1961年沧县医院由沧州市顺城街路北迁入,(1950年建立,当时叫沧县卫生院, 1956年改为沧县医院,1959年迁到沧州市顺城街)直到1978年沧县医院迁到现在的铁路东新址,原址被当时的沧州地委、行署拆迁盖成办公用房和家属院,现仍有一栋楼房的下半截楼基为博施医院一号楼的旧址。
1958年6月,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医院更名为河北省天津专区第一医院。 1959年1月,天津专区撤销并入天津市,医院更名为天津市津沧医院。 1961年7月,沧州地区归属河北省,医院更名为河北省沧州专区医院。文化大革命中医院名称多次变化。
1971年7月,医院回归沧州地区管理,定名为沧州地区医院。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后,医院更名为沧州市中心医院。
为厘清历史根源,我们多次到天津肿瘤医院,并远赴英国寻找英国医生路博施和潘尔德的后代,最终找到1895年英国出版的《ROBERTS OF TIENTSIN》(路博施在天津)作者MRS. BRYSON,以后又发现1908年英国出版的《The Beloved Physician of Tsang Chou》(沧州的好医生),前书是路博施传记,通过书信往来记录了英国医生路博施的一生,特别是来中国任院长治病救人的事迹,后一本书记录了沧州医院建院前后的详细情况,配有三十多张插图,真实再现了医院建设初期的场景,不仅为医院历史填补了空白,而且为1900年前后的沧州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最后我们又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找到沧州博施医院1911年——1938年每年医院年度工作总结、信息荟萃、财务报表等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使我们得以还原了沧州博施医院的历史情况。
原文链接:沧州市中心医院的百年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