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值得基督徒关注的五个历史文化热点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告别了2016年,进入了2017年,很多教会、信徒都开始了新一年的规划。除了教会事工,在2017年有五个历史文化热点是值得广大弟兄姐妹关注的。
热点一:宗教改革五百周年
今年是宗教改革运动五百周年。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出《95条论纲》,对当时教会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拉开了宗教改革序幕。此后,改革浪潮一发不可收拾,迅速在欧洲展开。继路德之后,加尔文在瑞士的改革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接着英王亨利八世脱离罗马的管辖,成立了圣公会。此后基督新教不断发展,形成了六个主要宗派,即:路德建立的信义宗、加尔文的归正宗、英国国教圣公会、卫斯理建立的卫斯理会、公理会、浸信会等。此外,20世纪的三波灵恩运动也产生了五旬节教会等灵恩派。
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改变了教会格局,对神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五百年后,基督新教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成为基督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回望、关注宗教改革历史进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本宗派的历史源流,也能对当前教会的发展与处境有个清醒认识。宗教改革是在教会世俗化,神学思想出现偏差的历史环境中孕育的,当前教会现在同样面临着相关问题,希望我们能够从改教先贤那里汲取智慧和勇气,更好地处理教会存在的问题。
热点二: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
基督教中国化是这几年教会与学界重点思考的话题,这股思潮在今年必将继续。基督信仰是普世性的,在基本要道上是一致的,但教会的组织、思想在不同民族、地区都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有所不同,只有真理与当地文化相适应,才能有助于福音的传播。中国教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在组织上完成了自主,但在神学思想上,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协调上还需深入探讨。
当下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存在着两种思潮。第一种针对传统文化中与《圣经》矛盾的内容,为了保持“福音的纯洁性”,极力批判中华文化,认为信仰一旦渗入了“异教思想”就会导致属灵的淫乱,进而影响到救赎。第二种则是综合《圣经》与四书五经、道德经等国学经典的思想共性,提出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是完全相通的,中华古经也有“上主的启示”,甚至认为孔孟老庄等中华先贤是上主的先知。前者过度放大了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的差异,后者忽略了两者的特性,因而是值得商榷的。目前基督教中国化的讨论仍在继续,我们要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神学体系,推进福音在中国的传播,就应熟读圣经、国学,在信仰上保守,学术上开放的原则下,理性、公正、全面、深入地思考神学与国学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神学思想。
热点三:马礼逊入华二百一十周年
1807年,马礼逊到达中国,为近代第一位来华新教宣教士。从马礼逊来华到现在,正好210年过去了。在这段岁月里,基督新教从开始的几个信徒一跃增长到数千万人,得救的人数不断地增加,为中国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派。以往对于来华传教士和新教的发展,存在两种评价,一种是基督教侵华论,一种为中西文化交流论。我们可以看到前者无限放大(甚至歪曲)极少数人物与事件的影响,抹杀了大多数宣教士来华的崇高目的,以及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巨大贡献。后者也过多关注他们的社会事业,对其最重要的宣教、牧会事工关注不足。如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他们对于中国的影响。无论是早期的西方侵华论,还是现在文化交流论都是以对中国是否有益处为出发点的,只不过是时代不同,焦点不同而已。当然这跟大多数研究者是社会学者,并非信徒有很大关系。
在马礼逊来华210周年的今天,我们必须换个思维评价他们。宣教士作为基督的使者,其最重要的使命是传福音,带领人认识基督。因此我们在研究他们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事业方面,更要从他们的神学思想以及所开展的各样教会事工中去探讨,从《圣经》的角度去看他们所作的事工,以及对中国教会产生了哪些经验教训。纵观整个中国近代教会史,深刻影响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宣教士虽然为数不少,但与整个来华宣教士的群体比起来,比例仍然是不大的,绝大多数来华宣教士都是在最基层的社会里工作,他(她)们默默无闻地在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奉献了一生。因此,如果我们单单把目光专注在少数有影响力的宣教士身上,那么得出的评价自然是片面的,难以概括整个宣教士群体。
热点四: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穷凶极恶的日军对无辜民众进行惨绝人寰的烧杀淫掠,30万同胞惨死在日军的屠刀之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关注这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思想民族曾经的苦痛,珍惜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为呼吁世界和平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大屠杀期间,一些外国宣教士本着博爱的胸怀,不顾日军的凶残,向广大难民伸出援手,保护了十几万人免遭屠戮。他们还把日寇的罪行拍摄、记录下来,作为南京大屠杀的铁证。我们要学习这些宣教士的善举,更好地在和平环境里,帮扶有需要的人。
热点五:抵制圣诞风潮可能重现
去年圣诞节期间各大网站、微信群都在传播抵制圣诞节的信息,引发了不少基督徒的关注。这股风潮今年可能会重现,值得我们关注。抵制圣诞节的背后,多少含有对基督信仰的攻击(很显然,现在中国过的洋节很多,比如母亲节就没有引起争议,可见其是选择性的),这里面虽然有两种不同信仰以及文化的隔阂。可不少基督徒的极端行为,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盲目攻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会内部也要反思,如何构建基督信仰与传统文化的沟通的桥梁。
(本文作者为厦门鼓浪屿三一堂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