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神学>正文>

在人所不能 在神却能――河南神学院建校经过简介(附图)

编者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神的工人的培养尤其如此,一所神学院的建立意味着更多灵魂得到拯救的起点。在网上看到河南神学院主要负责人唐卫民牧师对河南神学院建校的见证,转载过来,希望同得恩典,并为更多神学的建立和发展祷告。

前言

河南神学院于1989年10月在洛阳市兴隆街教会小院创办,共20余间房子,其中7间是土坯房,由洛阳教会无偿提供,当时仅有一个班,80名学生。由于(河南省)省会在郑州,为便于管理,1993年3月(河南神学院)由洛阳迁至郑州北郊宋砦村一姓杨的姊妹家中(图1)。在她的宅基地上建起了62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共招收两个班130名学生。最大的学生宿舍住了50名学生,厨房是简易大棚,学生拥挤不堪,条件十分简陋。1996年由于郑州市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多次催促学校搬迁,海内外一些友好教会在来访中看到我们惨淡的景况为我们祷告。

一、河南教会的光景

河南是基督徒人数较多的大省,由于75%的信徒生活在农村,经济贫困,加上(近年来)信徒人数猛增,教堂人满为患,不少地方四季露天聚会,许多教会为扩建或新建教堂四处筹款。

1996年河南基督教成立了河南神学院筹建处,开始筹建新的神学院,号召全省教会捐款,截至到1999年,筹款不足60万元。

三年间,我们东到开封、西到荥阳、南到新郑、北到黄河,对32处地点进行了考察选址。既考虑到需要交通便利,又考虑到需要低价便宜,当考察到现在地址时觉得比较理想,但土地15亩共200万,对我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并且从立项、征地、勘探、设计、招标、报建办理各项手续要经30多个部门。而省基督教两会栖身河务局招待所,一无资金、二无土地。

二、祷告中有亮光和力量

在我们非常着急和无能为力时也曾一度灰心。

我们每天早晨在神面前恳切祷告。耶和华籍哈该的话又一次临到我们:“这殿仍然荒凉你们自己还住天花板房屋”(该1:4)。同时,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过红海的经历和约书亚带领以色列百姓过约旦河的经历浮现在我们眼前,面对途中的两次拦阻和困境,他们来不及搭桥、找不来渡船,只是凭着信心向红海伸杖,水便分开(出14:21);抬着神的约柜把脚踏入约旦河,水便断绝(书3:15―16)。神的话给了我们力量,既然是神的殿,他必引导和祝福,我们只管凭信心去做。“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诗127:1)。我们只有将五饼二鱼交在主的手中,神迹才会出现。

三、建造中有神的祝福和看顾

我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和开发区土地局签订了土地转让协议。1999年5月6日在新址院内,歌声美妙、号声嘹亮、鼓声震天,河南省基督教办公楼、神学综合楼奠基开工,800多信徒同心祷告。长期关心我们工作的省政协、省统战部、省宗教局、开放区管委会的领导、海外友好教会的同道应邀到会并表示祝贺和支持。

首期工程包括教学楼(见图2)、学生宿舍楼(见图3)、教堂(见图4)、餐厅(见图5)计5894平方米,造价近500万元,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到2000年7月顺利竣工。

这一年市经历神丰富恩典的一年,从开工的第一天起,神感动了一些海内外友好教会,陆续奉献资金,保证了工程按期完成,使学生如期开学;这一年也是经历神特别看顾的一年,4栋楼同时开工,施工工人达200多人,无论白天或夜间施工,都非常平安;这一年更是见证弟兄姊妹爱心的一年,一位刘姊妹,退休工资每月不足千元,儿子是尿毒症,家里为治病花干了所有积蓄,生活十分困难,当她知道建神学楼的消息后默默奉献2000元;洛阳一位李姊妹孤寡一人,患心脏病且无工作,自身一人来到工地扒在脚手架上祷告一个小时……可以说,这里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神的恩典,一草一木都在见证弟兄姊妹的爱心。

四、发展中充满希望和挑战

2000年9月,我们迎来了新校建成后的第一批神学生。

现在,(神学院)共有专职教师8名,在校二年制3个班200名学生。

近几年河南教会增长较快,信徒人数近300万,每年报考神学院的年轻弟兄姊妹达600多人,学校却因条件制约,每年只能招收130名学生。因此,很多立志奉献的弟兄姊妹,无机会接受神学教育。而河南省基层教会“庄稼多,工人少”的状况十分突出;“东方闪电”、“生命会”等异端邪说仍在频繁活动,严重威胁着教会的正常发展。为此,2006年我省基督教两会在许昌和焦作两地办了两个神学分院,分院学生各100名,现在共有在校生400名。虽然缓解了招生压力,但管理和教学工作十分不便。

感谢神!在各地教会的支持下,我们2006年又建起了教师公寓楼(见图6),教师可以从学生餐厅中搬出,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希望在进一步改善条件后,两处分校学生合并到郑州。我们相信未来的河南神学院大有希望,我们将这一切荣耀归给全能的上帝!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