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五月的恩典

五月小满,暑气升腾。花至荼靡,作物成熟。北方夏收粮食多是小麦,五月正是收获和忙碌的日子。“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世纪8:22)我们在日光之下劳作,按照“节令、日子、年岁”(创世纪1:14)行事,亘古不移。

白居易《观刈麦》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每读到此处,心中总会产生莫名的感动,千年的时空仿佛在热辣辣的阳光里交汇融合,化作额上斑驳的汗珠子滴落在黄土里,了然无痕。廿年前,收麦子多人力镰刀收割,标配是一块磨刀石,一个军用水壶,几只瓜果。割有数亩,堆垛,打场,扬场,装袋,售卖……。当然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尚要交公粮。孩子们不知辛劳,坐在交公粮的拖拉机上,春风得意,一路吹着欢快的口哨,因为从粮管所回来往往会买一堆好吃的。聂夷中有《伤田家》,“二月麦新丝,五月粜新谷。”粜也是卖的意思,当然都希望卖个好价钱,然而新收成的粮食会根据其干湿程度、干净程度、饱满程度等诸多因素判定价格,浮动区间在几分钱之间上下游走。我们都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形象,也许最具代表性的是罗中立的《父亲》,作者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表现苦难深重,历尽沧的人物形象,像一只超负荷的骆驼行走在干涸的沙漠,远方似乎充满了光明和希望,然而始终无法绕开现实中的迷雾和彷徨。

“凡劳苦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28-30)上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父亲》产生的年代,社会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时至今日,更是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我们或是在高楼林立间踽踽独行,或是在田陌旷野里焦头烂额,或是在人潮涌动中茫然四顾,身心俱疲。我们向高山举目,云中仰望,切切寻求他的轭,他的担。使我们安息,像麦田上的露珠,像清泉上的月光。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者》同样令人震撼,它比《父亲》早了一个世纪。横向的构图,人物身着粗布衣衫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人物的脸部在阳光下被隐去,而在她们的动作和躯体中更多看到是忍耐、谦卑、不屈的品格。远方的干草垛,飞翔的鸟儿,隐忍的妇人,无论放置在任何一个国度,那份诗意的苍凉与温暖都足以让我们为之动容。“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四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利未记19:9)他“润物细无声”的慈爱,对于有缺乏的人温柔而关切,只因“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并让我们领会到顾念到他人需要的,实在是有福之人。

先秦尹文子在《大道下》这样描述一个强盛的国家:“农桑以时,仓廪充实,兵甲劲利,封疆修理,强国也。”在神的国度里,我们当作何为呢?以弗所书告诉我们:“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这就是神的道。”感恩五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愿平安、仁爱、信心,从父神和主耶稣基督,归于弟兄们。”阿门。

2017-5-30 端午节

(本文作者是一名研究生。)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