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宗教中国化”系列之四:天主教绘画艺术中国化 —— 以陈缘督的圣像画为例

1081207661.jpg

20世纪初的这次天主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过程,是不同文化之间从调适到融合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天主教绘画美术体现了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结合的可行性,这也为今天中国的天主教绘画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922年,刚恒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来到中国。这位擅长雕塑、深谙艺术史、倡导天主教“本土化”的枢机主教,对于天主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做出了诸多贡献。在他看来,“一个本籍艺术家,应该深明宗教画像学的内容,然后用他自己的表达方式,按照他本国的形象语言,把自己的主题表达出来”。

在他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当时位于北京的辅仁大学艺术系做出了重要的尝试。而其中贡献最大的画家,当属时任辅仁大学艺术系教授及系主任的陈缘督。陈缘督(1902-1967),原名陈煦,字缘督,号梅湖,信仰天主教后,得圣名路加。他开创了以国画笔法画圣像的先河。

陈缘督师承清末民初著名的画家金城( 1 8 7 8 -1926),其画作细腻入微、画面精致考究,山水、花鸟、翎毛无一不能,而尤其擅长人物画。刚恒毅在一次画展中与他相识,深为其中国画的技艺感染。而当时刚恒毅正在寻找实践其艺术理念的画家,于是请陈缘督绘制一幅《耶稣圣诞图》。这幅画在丝绢上的圣像画极为著名,当时被中国天主教的各种刊物广为刊载,这幅作品也成为中国圣像画的滥觞。由此机缘,陈缘督也成为当时天主教绘画艺术中国化一位重要人物。

陈缘督在创作上一直秉承“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的理念,这一思想也同样反映在他的天主教绘画艺术作品中。他试图通过中西合璧的方式,使绘画既具有视觉表现力,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模式。

众所周知,如果从大要而论,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而中国画以写意为主流。因此,陈缘督主要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门类中更倾向于“写实”的工笔画,以及民间的版画等表现形式。同时,他选择了生绢作为绘画的载体,这样可以兼顾西方绘画的构图以及中国绘画的用笔、色调。在绘画上,他十分赞赏作为清代宫廷画家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1688-1766)的做法,认为如果纯以写实取胜的作品,应该“笔墨渲染各极其妙,然后再参以西法之光线”。

在题材上,陈缘督主要是以圣母子、圣家族像为主题,而很少有表现耶稣受难的题材。显然,这是因为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这些题材充盈着浓郁的情感色彩,特别表现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亲情伦理的重视。以至于刚恒毅都赞赏说:“这些题材是如此的富有人情意味与甘怡甜蜜,即使外教人也容易领悟。”

在绘画风格上,陈缘督按照中国画的线条为主、笔墨为骨、高度概括传神的传统手法来绘制人物作品。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形貌、衣着、背景,都是中国式的。同时在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此外,他还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佛教与道教的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他说:“一般画家对宗教题材不太感兴趣,因为中国画家多半都眷恋中国历史与小说题材。但过去佛教与道教都曾有过杰出的画家和画派,因此我们基督宗教画家,实可以借镜这些老前辈。”

比如,陈缘督的作品《天神之后》,圣母怀抱圣子,带着一群弹奏乐器的女子,脚踏祥云、徐徐而来。这幅图画无论是构图方式还是人物形象,都借鉴了中国传统仕女图: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峨峨云髻、恬静贤雅;画中的衣着、云纹都是中国传统样式……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再比如《月窗前的圣母》,圣母怀抱圣子坐在屋内,典雅宁静,素朴平实,充满了温暖的气息。画面的背景是由细竹、假山、月窗组成的中式庭院,整个画面的构图形式是典型的中国画传统。这些作品的线条流畅质朴、色彩简洁明了,就像中国年画、版画的风格,充满民间气息,雅俗共赏。陈缘督的画作使用的大多是中国传统的视觉符号,比如,背景都是中国化的庭院或者青山绿水;室内的人物画则是以中式家具、家庭装饰,或者是中式的吉祥图案,或者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通常使用的精神象征元素——以传统笔法绘制的象征着刚毅气节的松柏、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这种画法“与宋代绢画中视觉符号的表现惯例并无二致。”

当然,画面中也会出现比如十字架、圣使等天主教的图像符号。

陈缘督对于天主教绘画艺术中国化的尝试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他为中心,与他的学生王肃达、陆鸿年共同形成了当时颇负盛名的中国天主教画家群体。

早在1933年,他的作品就送到意大利展出。而1934年和1936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宗教艺术展览会上,他的作品得到广泛的热议。而辅仁大学相继在上海、北京、天津举行的很多天主教绘画艺术展中,作品大多出自陈缘督和他的学生的作品。短短几年之间,中国的天主教绘画艺术受到了当时海外艺术界和宗教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绘画语言的调适,陈缘督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天主教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天主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尽管社会对这些画作的褒贬不一,但是这毕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其实,天主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始终存在着艺术想象力和宗教规范化之间的张力,关键在于其中的尺度如何把握。

20世纪初的这次天主教绘画艺术的中国化过程,是不同文化之间从调适到融合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天主教绘画美术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这些作品显然不能单纯地从艺术的角度去定论,它更多地是体现了天主教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结合的可行性,这也为今天中国的天主教绘画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者单位为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本文刊《中国宗教》2017年第7期。

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