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当成为信徒的家
一位牧师用“家”“肢体”“敬拜”三个词语,概括了教会当发挥的作用,这让我感触很深,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教会是信徒怎样的一个“家”。
我们通常讲的“家”,是指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眷属。这和教会有着极其相似之处。我们知道教会是靠着基督耶稣的宝血,所赎买出来的一群人,因耶稣基督的宝血,基督徒也有了血缘的关系。因此用“家”来形容教会,是再贴切不过的。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它可以供人遮风挡雨。当你在外,感受世界的薄凉时,你可以回家。当你受了委屈、挫折的时候,家可以给予你安慰。当你在深夜,托着疲惫的身躯,看到家里那盏为你点亮的灯光时,家是幸福的源泉。
在家里,有关心、牵挂、等待我们最亲的人。为了家,会让你忘记在外所受的委屈和心酸,会让你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家便成了我们生活的动力,是我们的根。然而,今天的教会真正起到了“家”的作用了吗? 似乎很少。
在教会里,本应当是灵魂相惜的肢体,却有嫌贫爱富的现象发生。
有一位教会的负责人,与那些有经济条件的信徒打得火热,称兄道弟互相往来,常常轮流坐庄,互相宴请,亲密到穿一条裤子都嫌肥的地步。而对于那些贫困的信徒,他从不过问,从没有踏进半步贫困信徒的家庭。他们举首仰望于天,却从不低头怜悯贫穷的人,教会的家里这样的家长不少。
教会既然称之为信徒的家,本应当也是和睦相处,充满其乐融融的氛围,却因裙带关系,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使教会失去了家庭当有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有一个地方遭受了水灾,外地信徒对这一地区的信徒伸出了援手,由当地教会把援助款发给当地信徒,每户信徒的家都得到了五百元钱,虽然不多,但这属天的恩典,温暖了很多信徒的心,但也有受伤的人。
他是一位弟兄,因言语得罪了当地教会的一位牧者,因此,只有他偏偏被“疏忽”掉了。弟兄很受伤,离开了教会。他说:“我不在乎那五百元钱,但我在乎的,他们没有把我当成家里的人。”
好多贫困的或在教会中不被待见的信徒,没有了家的感觉,大家聚在一起,似乎都是流于形式,缺失了家庭那种温馨与感动。这不能不引起今天全教会的反思。
小教会还好,因人员少相互间很亲热,在大一点的教会里,很多信徒之间都不认识。甚至在聚会时对身边的人都互相不打招呼,这哪里是家庭成员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大一点的教会应当从点滴做起:
(一)在聚会之前,每个信徒都要问候一下左右或是前后的信徒,对于不认识的人,要各自做自我介绍。(二)所有信徒不能总固定在一个座位上聚会。这样长时间下来,信徒之间就不会感到陌生了。除此之外,教会还可以搞一些活动等,总而言之,教会既然称为信徒的“家”,那么就要有家的温馨。在这一点上有一位传道姊妹做得很好。
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前,因很长时间没有去教会聚会了,临近圣诞节时,自己心里很着急,很想参加聚会。但又害怕被人称为“圣诞信徒”,因此那年的圣诞节就没有参加。没有想到教会讲道的周姊妹,拿着两份教会发的圣诞礼物来到我的家说:“我知道你们很忙,没有参加圣诞节,我今天代表教会把圣诞礼物给你们夫妻二人带过来了。”
一份礼物是一个面包,一把糖块,虽然很少,但让我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了,因为亲人还在挂念我。
那时我保证以后一定要参加聚会,但因为一些原因,我还是失言了。临近第二年的圣诞节,我正因自己要不要做一次“圣诞信徒”犹豫之时,周姊妹在圣诞节前来到了我家,她微笑着递给我妻子两双袜子,随口说道:“提前送给你们夫妻一个圣诞礼物,同时邀请你们夫妻参加今年教会的圣诞节。”
一双袜子两三元钱,感动得我流下了眼泪,我们都不在乎那两三元钱,但作为一名普通的信徒,我们确实需要那两三元钱背后的真情。
“家”是一个多么好的一个字眼,在人世间,只有教会是唯一可以同用这一称呼的。我们同吃了主的肉,喝了主的血,有了生命上的连接,是真正意义上的弟兄姊妹。为了神赋予我们的这个大家庭,我们要有爱,并要付出这爱,大家要都学会包容、谦让,不能让教会成为只是高举爱,却没有实际爱的大家庭。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辽宁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