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鸿: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 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月11日下午,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宗教界2名委员徐晓鸿和杨杰先后发言。《中国宗教》特别报道。
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而大规摸传入中囯的,被称为“洋教”,我国任何地方的教会,都不过是西方差派传教的结果,是“基督教在中国”,不少信徒缺乏国家意识,因而人们说:“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众多教案的发生,特别是“义和团运动”和“非基督教运动",促使教会产生了“自立运动”和“本色化思考”。这是早期我国基督教内“中国化”的努力。然而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西方差会势力把持下,这些努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就指出,“一个宗教团体,对新中国有无益处,要以爱国与民主两个条件来鉴别。”“中国基督教要成为中国自己的基督教会,必须肃清其内部的帝国主义的影响与力量,依照三自的精神,提高民族自觉,恢复宗教团体的本来面目,使自己健全起来。”以吴耀宗先生为代表的教会有识之士发起三自革新运动,1954年成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在组织形式上割断了同西方差会的关系,我国基督教第一次拥有了完全自主的主权,“自治、自养、自传”深入人心。1958年,联合礼拜的实现,消除了宗派弊端,是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教会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从“三自”到“三好",再到神学思想建设的开展,基督教界人士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教会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应该说,我国绝大多数教牧人员和信徒是爱国爱教的。历史上,不少教会先贤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积极参与爱国救亡运动,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近年来,信徒中涌现出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以及行业领军者,反映出广大信徒对祖国和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爱。
但我们清醒看到,基督教领域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境外渗透,私设聚会点,爱国爱教的高素质教牧人才缺乏,部分教牧人员和信徒法律意识淡薄等,如不加以重视,可能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必须认识到,我国教会姓“中”,不姓“西”。西方反华势力妄图继续通过基督教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甚至颠覆我国政权的行为,注定不会得逞。对于个别打着基督教旗号、参与颠覆国家安全的害群之马,我们坚决拥护国家将他们绳之以法。
立足新时代,我国基督教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的制定和中国基督教第十次代表会议的召开,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深知:相比其他宗教,我国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包袱更重,现实压力更大。这就要求我们:第一,只有不断消除我国基督教的“洋教”烙印,我国基督教才能在社会上作光作盐,荣神益人;第二,只有在神学上建立真正的“自我”,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第三,只有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我国基督教才能在中华文化沃土扎好根,成为中国人自己认同的宗教;第四,只有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基督教才能真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无论需要花多大力气、用多长时间,我们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决心绝不改变,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意志绝不动摇。身处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将积极主动地团结引导好广大信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