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镇江基督教“芦苇之家”社会服务事工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回顾镇江基督教历史背景,以及以观察和分析镇江基督教公益组织“芦苇之家”所作的社会服务事工为窗口,认为它在沟通教会和社会中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其具体开展社会服务事工的形式和途径,彰显了“神爱世人”、“作光作盐”等基督教理念,从中可以归纳经验,并以此思考并展望中国基督教参与社会服务的前景。

一、历史回顾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济弱扶贫、乐善好施的美德,虽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也曾出现过许多公益事业和机构,但严格意义上的公益事业,是从近代随着传教士和外国资本来到中国才出现的。[1]

镇江地处于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历史上多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基督教在镇江的传播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早在元朝时期,也里可温教派就已经传到镇江,并建有六座教堂;十九世纪中叶,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当时几乎所有的在华天主教、基督教派别都进入镇江开辟传教事工,其中,内地会、长老会、浸礼会、卫理会、圣公会、神的教会、聚会处、安息日会等宗派,在镇江市区共建有二十多处教堂和聚会点,在当时的丹阳、句容、扬中等辖区,上党、丹徒、谏壁、辛丰等周边乡镇,也建有教堂或聚会点。[2]

初入中国的广大传教士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术,为了达到更好地传教目的,也为了切实改善传教区的社会状况,他们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服务、慈善事业等。

例如,在改善教育状况方面:美以美会建立了崇实女中、崇真小学、崇德小学;圣公会于建立了山训小学;南浸会建立了民智小学;长老会建立了伯顿男子学校、润州书院;浸信会在句容建立了浸会小学;

安息日会,在句容县桥头镇,购得几个山头,建立了三育学校,设立工厂、农场、加工厂、医疗室,作为学生工读实习的场所……

在改善医疗状况方面:美以美会建立了妇孺医院;长老会建立了基督医院;内地会建立了内地会药局等。

在慈善救助方面:建立了镇江孤儿院、英国孤儿院等。[3]     

可以说,镇江最早的现代小学、中学、医院、孤儿院、救火会等,有许多是教会创办的。[4]   

这里不得不提到传教士中三位代表人物:戴德生、赛兆祥、赛珍珠。

1、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年),是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英国新教传教士,他自1853年来华直至卒年,倾其毕生于中国福音事工,他以基督的爱和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广兴周济,他先后组织、号召了一千多名传教士到中国传教,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是中国教会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传教士。戴德生于1905年死于长沙,他的遗体被运回镇江,与前妻玛丽亚和四个夭折的孩子安葬于镇江的牛皮坡(又称西侨公墓、洋人公墓)。

至1938年(民国27年),内地会在中国共有传教士1963人,传教士住宅377所,礼拜堂2452所,中国职工1408人,义务传道2835人,受洗人数190365人,学校288所,教师403人,学生7900人,医院14所,施医局93所。[5]当时,中国内地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差传机构,给中国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属灵的祝福。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戴德生为中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对神的信心和对中国教会的卓越贡献永垂教会史册,为后代信徒之师表。他的一生实践了他的名言:“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国可以全数支取;假使我有千条性命,绝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

2、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 1852—1931年),是美国南长老会来华的著名传教士,是美南长老会江北教区的开创性人物。他热忱传教,不辞劳苦,以诚待人,爱人如己,救人之急,他克服了种种文化障碍,使美国南长老会在江苏北部的城乡深深扎根。赛兆祥在镇江润州山创办了男子学校——润州中学;他自己动手重新翻译《圣经》,使之更符合中国老百姓的阅读习惯,并通过省吃俭用支付了全部出版费用……[6]

3、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年),美国作家,赛兆祥之女,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1914年,赛珍珠在美国获得了学位之后,又回到中国镇江,接替母亲的教会工作,兼授润州中学、崇实女中英文课,后又在金陵大学外语系任教,并先后在国立中央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教育学、英文等课。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她曾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1932年凭借其小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42年赛珍珠夫妇创办了“东西方联合会”,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她认为:“基督徒应该给中国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譬如教育、医疗和卫生。”[7]赛珍珠将中国介绍给了西方,是沟通中西方的世界文化名人和和平使者。[8]

以戴德生、赛兆祥、赛珍珠为代表的传教士们,在镇江期间,都亲历亲为地参与到具体的社会事工中,很多人在中国为主殉道,他们所开创的事业,对近现代镇江基督教的复兴和镇江现代化的进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深厚久远的历史意义。当然,极少数的“伪传教士”,甘愿充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和工具,在此要另当别论,因为他们不属基督,不是为主的缘故。可以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今天,镇江基督教的发展,总体受到的外来传教事工的影响是积极的。

二、今日观察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这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一脉相承,体现了党对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其宗旨就是希望宗教界服务社会。

与其它宗教一样,基督教历来就有服务社会的传统和教导,《圣经》当中有很多提倡慈善公益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如耶稣论“盐和光”(太5:13-16)的教训:“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 ,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在这段经文中,耶稣论述了门徒的社会责任,教导我们要在世上作光作盐,荣神益人,耶稣通过暗喻的形式告诉我们,基督徒不光有建设教会和在家中作见证的职责 ,还有在世上作光和盐来服务社会的职责。[9]

耶稣基督本身就是一位非常热心、非常勤恳的“社会服务志愿者”。在马太福音4:23—25中记载:“耶稣走遍加利利,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传天国的福音,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叙利亚。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当下,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波利、耶路撒冷、犹太、约旦河外来跟着他。”

耶稣亲身践行着“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太20 : 28)的使命,以 “仆人”的形象出现,在三年里,几乎都是在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的工作之中,救死扶伤,医病赶鬼,传讲赦罪悔改的道,服侍众人……

今天,镇江基督教如同雨后春笋,欣欣向荣,三自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会不仅仅信徒和专业侍奉的同工人数增长了,也不仅仅是堂、所硬件软件条件大为改善了,更是成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主动寻求发展的社会建设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金灯台的作用。[10]

笔者关注到,近年来,在镇江,有一个公益服务组织叫“芦苇之家”,频频见诸于媒体报端,开展了大量地社会服务工作,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现借此文,略述观察与分析,以兹分享学习。

“芦苇之家”是秉承耶稣爱人如己的精神,由镇江市基督教两会发起和主导,并吸纳热爱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热心人士,关心孤残、留守儿童和遭遇家庭暴力妇女、孤寡老人等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社会群体,和关注环保、社区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的民间非营利性公益组织。[11]

“芦苇之家”的宗旨是:关注社会边缘人士、弱势群体及其家庭,帮助其恢复和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建立爱的家园,并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芦苇之家”成立于2011年,有完善的组织章程、理事会等领导机构,长期开展“希望天空”脑瘫青少年家庭关怀项目、“绿橄榄”戒毒人员帮扶项目、“活泉爱心手工社”项目、“伊甸园”环保项目等。目前有义工100多名,长期固定帮扶对象约400户,累计帮扶对象数千人,累计服务社会近三万小时。[12]

打开新浪微博“芦苇之家公益”的页面,所有的微博话题都是围绕关注公益、慈善义卖、禁毒宣传、残障孤老探访等主题,博主和参与者们是一群关心社会底层人员,造福社会的镇江基督徒志愿者。

现在从其公益微博中,摘录三则“芦苇之家”社会服务工作实例:[13]

1、关心、护理残障人士 

脑瘫儿及青少年家庭护理关怀项目:脑瘫青少年行动不便,缺少和外界交流,加速病情恶化。目前仍有大量脑瘫儿童和青少年正在经受疾病和孤独的折磨。在社会保障不健全和医疗机构服务相对缺乏的状态下,为了提供更加全面的家庭护理和社会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芦苇之家”启动脑瘫儿及青少年家庭护理关怀项目,提高脑瘫患者庭护理保健水平,改善脑瘫患者家庭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水平,常年关注或探访市区8户患有脑瘫病人的家庭,另外在扬中和丹阳各1户。

2、致力禁毒:关注特殊人群子女

“芦苇之家”的行动旨在通过组织社会的公益力量,扩大公益事业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例如吸毒者戒毒康复后如何再回归社会、如何被人们接纳、吸毒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等都成为“芦苇之家”现阶段的关注重点。于是,公益团队发起人曹胜家组织数十人一起加入到镇江禁毒宣传者队伍中,致力禁毒宣传和对吸毒人员及家属的实体关怀。为让参与者进一步全面掌握禁毒知识,使团队更加有信服力和影响力,他主动联系了镇江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让民警辅导团队成员学习了解禁毒知识,并相互合作开展系列禁毒公益活动。前不久,京口区禁毒办与“芦苇之家”在江科大开展禁毒宣传活动,进而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镇江新闻网、镇江论坛播报和发帖,与粉丝互动活跃,转播人数达千人。他们走进江滨新村社区、江科大等开展禁毒宣传,关注吸毒人员子女健康,和京口区禁毒大队一起带着捐赠书包、手套、牛奶等走进正东路街道社区,探访结对帮扶的涉毒人员子女,拍摄镇江首部禁毒公益微单影《隐身天使》等。

3、关爱空巢老人和失独者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越来越明显,空巢老人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他们在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急需要社会关爱和帮助。

镇江市大年初一大拜年“社会儿女”的爱心小分队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就是 “芦苇之家”的爱心分队,他们以微博直播这种新形式传递着关爱。

中营街的杨奶奶家是他们的第一站。“芦苇之家”一行有18人,老人见到这么多人来看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大家跟老人话家常,还精心准备了歌曲表演,老人跟着节奏打着拍子,脸上乐开了花。

他们的第二站——看望家住登云路的84岁的沈爷爷。沈爷爷腿脚不方便,人偶尔会犯迷糊,自己岁数也会忘记,他住在窄小的屋子里,看不到阳光,条件艰苦,他们带来的不光光是慰问,不光光是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让爱变成阳光,为沈爷爷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端午节送粽子、夏天送西瓜和水果、中秋节陪老人赏月、大年三十陪老人过除夕、给老人过生日……平时多次陪空巢老人到医院看病,除了节假日,每个周末他们也会电话联系和探访结对帮扶的老人。

关爱失独老人,送他们去北京圆梦之旅,带他们参观扬中园博会……

点滴努力,让很多老人走出丧子的阴影,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基督徒对于这个社会,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也不能只是一个代祷者,而要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虽然目前“芦苇之家”所能帮助的对象总数是有限的,但他们所有人都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有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人人献出一份爱,一起为镇江的爱心公益事业添砖加瓦,终会筑起爱的长城。

《圣经》(提前6:17—1 9)告诫我们: “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 ,不要自高,也不要依靠无定的钱财;只要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 。又要嘱咐他们行善 ,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 ,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 ,预备将来 ,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 。” 

使徒保罗又告诫我们:“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 ,扶助软弱的人,又当纪念主耶稣的话 ,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徒20 :35)

对于基督徒来说,扶弱济贫,既是我们在主内的义务,更是我们在社会中的责任,基督教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就是要“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俯就卑微的人……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 。”  (罗12 :15 —17)

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约13:34-35)

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就是基督教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对象。

今天 ,越来越多的教会开办了敬老院、孤儿院,推出具有特色的社会服务,如爱心义诊、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成立爱心基金等;越来越多的教会走向社会,关爱特殊人群、义务劳动、当交通志愿者、环保志愿者,宣传文明出行、低碳生活等;每当有自然灾害时,广大的基督徒都能积极奉献,亲赴前线,抗震救灾……

这社会服务事工,为基督教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丁光训院长生前在考察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时,看到青年会所作的许多社会活动,欣然评价它说“这也是基督教”。

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基督徒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倡议书》 ,倡议书号召全国基督徒按照“一个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公民”的要求,作光作盐 ,荣神益人;关爱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事工,努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三、努力方向

纵观当前形势,我们欣慰地看到,我国基督教社会服务已经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社会服务正在各地蓬勃开展,但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总体的规划和引领,与国外教会以及国内其它的社会服务相比,不论在服务形式上、途径上和质量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存在一定问题 ,需要进一步改进。[14]

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应更专业、更深入、更有序、更完善。我想从以下若干方面来说明这个意向:

(一)   明确服务意识,摈弃功利主义。

社会服务是基督教的重要事工,可以说是份内之事,但是,仍有两种思想不利于社会事工的开展,一是带着传教为根本目的爱心公益活动,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信徒在关心、帮助他人时,出发点是要争取对方信教,而没有落实在爱心上,这样容易让受助者感到基督教的爱是有条件的、有目的性的,特别是在探访慰问时,反反复复、喋喋不休、传销式的宣教,动辄以审判和地狱警示人,令人反感,使人联想“世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天上不会掉馅饼”,从而产生排斥心理;二是认为教会经常性地对外开展服务事工是多管闲事、不务正业,这种想法实在是错误之极,前面文段已经论述,不再重复。

(二)   需要总体规划,保障有效进行。

数量庞大的各地教会在开展丰富的社会服务活动时,大都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因此,大都只能是量力而行,甚至是小打小闹,无法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服务力量,而且开展活动的常常是即时性的,“哪里需要哪里搬”,缺乏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合作事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也不利于教会社会服务作用的有效发挥。如若在当地三自、协会或片区中心堂点的统一规划、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服务,那么其产生的果效一定会大大增强。

(三)规范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虽然目前在绝大多数教会,已经开展了社会服务活动,但极少数教会已经成立类似“社会服务部”、“事工组”的组织,缺乏制度化保障,往往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在人员安排、资金支持方面存在随机性、随意性,很多教会的社会服务缺乏计划性,没有专项经费预算,需要大笔款项时,往往单纯依靠临时向信徒募捐,如此不利于教会社会服务的常规性、长效性。另外 ,教会社会服务同工专业培训也是急需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很多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的同工都是一般教职人员或信徒,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得心应手的同工,往往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或弄巧成拙。

(四)创新服务项目,紧跟时代需求。

目前,各地教会开展的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相对集中,比较单一,如救灾、扶贫、敬老、助残等,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慈善救济。这些传统项目和内容,是不可以丢的,但是,当今时代发展步伐太快了,许多的社会新问题接踵而来,这就对教会的社会服务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开拓服务领域,发掘服务思路,紧跟时代步伐。如青少年心理救助、环保使者、婚姻危机辅导、就业信息平台搭建等,都是近年来新生的社会服务内容。

(五)积极主动学习,加强交流合作。

国内基督教从早期外来差会传教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社会服务活动,可以说内地基督教公益事业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各地教会应当相互间开展交流学习、举行跨地区研讨观摩、合作事工;国内基督教也要研究和学习其它宗教和社会公益机构的经验方法;如条件具备并切实需要,可以走出国门,到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开拓眼界,创新思路。相信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跨民族的交流、学习、合作,一定有助于基督教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等公益事业。

结语

对于国内的基督教来说,今天我们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藉着国家平稳快速的历史契机,努力装备,积极做工,投入到社会服务当中去,相信随着我国基督教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基督教在参与社会服务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中,贡献出更大的力量,见证荣耀的基督。

[参考文献]

(1)论非营利组织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4,(2);

(2)涂汉桥,地方基督教青年会在和平教育中的使命[J].《奉献》.2008,(6);

(3)陶飞亚,《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4)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5)张陈一萍,戴绍曾,戴继宗等,《惟独基督》,海外基督使团,2007年。


【1】林曼红《内地基督教发展公益事业的必备条件刍议》,《金陵神学志》2009第2期,第82页;

  崔乃夫《纵谈中国公益之路》,《公益时报》2004年1月24日。

【2】2013年镇江市社科研究课题,《西方传教士对近现代镇江的影响》课题组,第2页;

  张大华《八百年镇江基督教》,《金陵神学志》2010年第3期。

【3】参考【2】,第10-12页;

【4】同上,第3页;

【5】参考百度百科:“戴德生”、“中国内地会”词条。

【6】参考【2】第14页;百度百科:“赛兆祥”词条;

【7】参考【2】第15页;百度百科:“赛珍珠”词条;

【8】李国忠,《在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赛珍珠研究文集 第四辑》第3页。

【9】王雷,《从福音书和保罗书信看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天风》2009年6月,第12页;

【10】《镇江教会专栏》, 《江苏基督教》2012年第四期,第20页。

【11】.同【10】,第22页;

【12】.出自“芦苇之家”新浪微博;电话采访曹胜家。

【13】.出自“芦苇之家”新浪微博。

【14】. 王娜娜,《基督教参与社会服务问题探析》,《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5页。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