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如何开展中秋事工?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是君主祭祀的活动,如《周礼》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而在古代民间,中秋则是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
而从唐代开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开始出现,并在宋代得到盛行,朝廷因此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并一直延续至今,是中华民族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
人们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拜月、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一些地方还有独特的民俗,比如厦门博饼、浙江观潮等等。然而中秋节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团圆。当人们看到一轮明月高挂于夜空中,皎洁的满月象征了团圆之美,尤其是外乡的游子更是会激发起对故乡的思念。中秋节展现了阖家团圆,相亲相爱的美好氛围,表达了中华民族对构建美满家庭的愿望。
而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为了生计都在外地打拼,多数人除了春节之外,其他时间都无法与家人团聚。在不少城市教会里,这种现象非常突出。因此,如果教会的条件允许,从爱人如己的角度看,可以做点相关事工,让在外漂泊的肢体,得以在中秋节团聚,感受到主内的温暖。
比如南方有个教会就在中秋节期间,为没有回家或外出旅游的年轻弟兄姐妹组织中秋活动。聚会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由堂会的牧者带领。先是牧者以“使人和睦”为主题做了分享,劝勉信徒能在团圆的节日里思想,使人和睦、彼此相爱的教义,从而将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将祝福带给每个人。
赞美、讲道结束后,就是娱乐的时间。弟兄姐妹们表演各种小品,演唱赞美诗以及其他游戏,当然最受大家欢迎还是当地风俗中的博饼活动。而到了晚上,有些信徒则自发组织赏月活动,在中秋夜举头望天,欣赏十五的明月。诵读“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甚么,你竟顾念他。世人算甚么,你竟眷顾他。”(诗8:3-4)等等经文。从中感悟到神创造之美,感念祂的长阔高深的爱,使我们与上主的关系更加亲密。
中秋的活动,让外来的肢体度过了一个充实、美满的中秋节。不但排解了思乡情绪,更增进了弟兄姐妹之间的美好关系,并通过聆听与赏月,对真理有了更深的感悟。
除了服务外来的肢体,教会也需关注孤寡老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老人达到百分之十。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呈现“4-2-1”模式,产生了大量独居、失独的老人。
在团圆的节日里,对于不少老人们来说是非常感伤的。因为他们孑然一身,看到社会上不少家庭其乐融融地过节,心里难免不舒服。因此教会可以在中秋期间,组织探访组的同工,去关爱这些老人。
同工们来到老人家里,带来节日的祝贺,分发月饼等其他礼物,并与老人们谈心,帮助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老人得以享受中秋佳节的温馨,以及教会肢体间的浓浓之爱。
无论是为年轻肢体举办中秋活动,还是看望孤寡老人。体现了耶稣基督博爱的教导,是值得发扬的一项事工。如果教会有条件,不妨在中秋节做点相关事工,帮助那些有需要的群体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