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故事】大山里的小杉树——追念曾恩明博士
支教就是支援教育,一切就是为了孩子的心。
那天,我出席《巅峰论道》并担任秘书,仍记得跟曾恩明博士交流的场景:第一次带学生上山做支教,第一次体会由学生管理学生,感觉每人都有无数的困惑和苦恼。如果把这么多的困难当做上天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应获得什么?我认为应带来成长与进步!他侃侃而谈,已然白发苍苍,他几度哽咽让我背脊始终挺直。
我认识曾博士不止三十年,这几年他不断进出大凉山,并陆续设计了“杉树公益”、“上善百益”及“珍珠计划”,一切就为了大山里的孩子。支教就是为了孩子的心而设计的支持教育,直到今年初他累了歇了,回到了天家。
他曾在接受四川大凉山报道时分享:“目前留守儿童仍存在许多社会底层的真相与问题,教育经费原就不多,若多放在好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怎么办?落后、无知、懒惰、贫困……长久没人关注总会以极端形式爆发。”
近几年曾恩明带过许多志愿者向大山迈进,他对孩子们的深情历历在目:“一批批远道而去志愿者走入大山可曾做好支教?还只是下乡者的一场游戏一场梦?边远地区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可是人生真正获得?还只被一时溺爱?”如此坦然直率的发言,使得他近几年呼唤许多企业共襄盛举,让用心投入者更深思孩子们的支教是得到?或得救?或得体?或得罪?或得逞?
所以我看他对于支教不止是志愿者而是殉道者,毕竟志愿者一时一事,殉道者则付出终生。
中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是四川大凉山,多年来也是毒品重灾区,多数彝族闭塞、原始而落后,他们早就需要正确的支教。大凉山既美丽也贫穷,不但重男轻女更多孤儿,孩子们很小就承担家务,很多人家徒四壁,吃的最多的是马铃薯,交通极其不便,山路下是金沙江,对岸是云南。
曾博士除了带志愿者入山协助教学,更要教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他直接了当支教:“教他们更好的卫生观念,那才是孩子一辈子的收获。我们要做的,是帮一个孩子,就像是等待一个生命的成长茁壮。”他最后几年奔波支教公益事业,始终在大山里劳累。
“杉树支教”不是志愿者抵达大山让孩子们不得不放下家里的活,倾听支教老师一时的热心,支教结束上课与游戏也结朿,难怪过去支教在假期特别多,方式特别浪漫,反而糟蹋真正的支教。
曾恩明再三强调支教应先培训才出发,进山入校后,从刷厕所捡垃圾开始:“杉树支教”会先考察,再培训,后出发,至少三、五人团队,目标总由学校开始融入当地社会人际关系,不是一个人随意入山进村。曾博说志愿者在大山先耐得住寂莫才真心投入,他也说志愿者重返城市后,有一半以上选择继续走回路,因为大山里着实已丰富了生命。
博士曾邀请100位教练来辅导100位曾经参加杉树训练营中的学生领袖,并陪伴他们一年,让这些学生更自信并有效地完成训练营,突破自我得到成长,这个大方案就是“上善100”!他最后在医院仍带病在线:“希望大家记住在杉树支教的时光,将来不管做什么,相信有支教基础一定会飞得更远,谢谢大家的辛勤付出。”
难忘他的培训箴言:“有多少人不断好心送书进山,想给失学孩子礼物,但是不当的捐赠与管理,当孩子们捧着书,盼望有人为他们讲故事或讲课,最终失落地望着这些外来送书者。我一次次入山去,永远忘不掉他们舍不得我们离去的眼神,他们获得了书本,但谁来为他们讲故事?因为不识字,孩子们仍只会说他们的母语……”孩子的需要虽重要,但是不当的爱心会使孩子更伤心。
我怀念更佩服他生命最后的惦记,博士曾经给我:“公益的话题的确是媒体不太关注的领域,因此更加考验与挑战我们的耐心与智慧。我始终深信只要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事物,长期下来一定会被重视的,一时的扭曲只是蓄积反弹的能量。还好目前传统媒体式微,人们有更多表达的空间与平台,只要有好的内容,不怕没有展示的机会。一个全新的尝试也是需要持续尝试,调整频道对接上后,相信就会顺利多了。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吧!”
曾恩明博士曾说:“这是上天给我的礼物与功课,越来越清楚这中间的来龙去脉。我爱做梦,希望大家一起来帮我圆这个梦!”
正确认识大山,认识大山里的孩子,远比带着偏见去批叛去改变更重要。杉树支教设计多年以来正常运作,曾博士永远是让人怀想的领队,永远为老友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博士这一生,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