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基督徒参与设计了韩国国旗
韩国国旗由太极和八卦两个图案组成,这些标识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其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重要例证。其实韩国国旗的出现,是与一位叫马建忠的中国人分不开,他参与了这面旗帜的设计。
马建忠生于1845年2月9日,他是江苏镇江人,为宋末元初学者,《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的后代。马建忠的家族从明末清初起,就信奉天主教,而他的四哥则是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马相伯。
马建忠从小既接受传统四书五经的熏陶,又在福音的滋润下成长,是当时少有的,接受基督与儒家两大思想影响的孩子。1853年,马建忠全家为了躲避太平军暴乱,和当时很多人一样,前往上海的外国租界避难。
马建忠就读于上海天主教耶稣会所办的徐汇公学。这所学校创办于1850年,为天主教在淞沪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学校继承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重视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教学内容上中、西学并重,学生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还能够学到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马建忠在此学习法文和拉丁文等课程,同时研读四书五经,为科举做准备。他与马相伯一起同为该校首届毕业生。
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马建忠的爱国热情,他认为传统学说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的需要,必须学习西方,投身洋务,才是中国发展之道。于是他放弃科举,阅读各种西方书籍,终于成为一位学贯中西的人。史载:“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
他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成为他幕僚的重要成员,帮助李推动洋务运动,做了不少贡献。此后,他前往法国学习国际法,成为当时重要的外交人才,是洋务运动、改良主义思潮的重要干将。
当时中国的藩属国朝鲜要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宜,但苦于没有旗帜,于是朝鲜外交大臣就去找马建忠会谈。经过几次会面,马建忠建议朝鲜大臣金宏集道:“前议此事后,曾思仍用白底,中用太极图,外周用八卦,则恰合八道之数。八卦纯用黑色为显,太极用半红半黑,旗外又缘以红色,何若?但此系鄙人所见,归当语我政府也。”金宏集回答:“领教,仆亦当告知敝朝廷也。” 马建忠的新方案,在太极旁边,加入了八卦元素。虽然跟当代韩国国旗有所差异,但已经具备了雏形。
后来经过朝鲜官员的修改,将八卦改为四卦,遂决定以太极旗为国旗。后来经过略微修改,在当代大韩民国独立时,成为韩国国旗。正是当年朝鲜官员征求马建忠的意见,在他的建议下,经过多方修改,才形成了现在的韩国国旗。这也说明了马建忠深厚的国学基础,以及中国文化对于周边国家的深刻影响。
马建忠除了是外交官、洋务派外,还是一位学者。其最著名的作品为《马氏文通》一书。本书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