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每个人都逃不过的那一刻:为什么人人都需要“临终关怀”?

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认识临终关怀,李建平老师在微信平台上开设《通往再见的告白》系列共3堂讲座,从4月11日开始,每周六晚上19:30-21:00分享。 

他以《每个人都逃不过的那一刻:为什么人人都需要“临终关怀”?》为题,从3个方面详细阐述:直面死亡,知道它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活着的时候利用好时间,完成心愿;最后知道我们有爱,不会和所爱的人隔开。身体会结束,但是灵魂没有结束,想念,其就是和自己爱的人彼此连接。 

一:面对死亡,多数人的反应是避讳,逃避,而产生恐惧 

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2016年12月份,在北京一医院给一群人讲课,面对的是没有任何治疗方案,只有半年生存期的患者的家属,主治方的负责人一再提醒让他千万不能提死这个字眼,因为担心大家情绪崩溃,现场失控。 

不提死字,这个事就不存在吗?上半场,整个会场气氛压抑,每个人都高度紧张。

“所以在上半场讲课的时候,我承受很多压力,因为我那次就是向他们讲怎么面对恐惧,如何面对死亡,我怎么可以不提,不提怎么让他们得到帮助?”

“下半场的时候,渐渐气氛缓解下来。讲完课,得到特别大的回应。”李老师说,后来家属上来和他说:“李老师,你今天讲的课对我们有非常非常大的帮助。”主办方也不知道会有这么大的效果。 ”

死亡不想面对,逃避,但是我们逃避得了吗?因为它就在你心里,有时越逃避,会产生越大的恐惧,会形成心里极大的压力,其实对身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我们真正面对他,反而可以不被他影响。 

事实上,人一出生死亡就隐藏在人的生命的深处,只是这个死亡的恐惧什么时候被激发而已,也就是说从人一出生开始死亡存在人的生命里,什么时候被激发,每个人不一样。有人把死亡比作列车,沿途有很多站,但是终有一天会达到终点。并且死亡是对生命的提醒,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能浪费。 

他提到英国一个100多岁的老爷爷,临终前可以慈祥平静地对周围人说我要离开,这样的人不需要临终关怀,如果一个人把时间用好的话,不会有那么多的恐惧 ,那些人真的活得很好,生命最后的阶段很平静。 

二:死亡的恐惧带给人的影响 

首先是生命的影响,从身心灵三个层面:从身体的影响,因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社会中有很多过度治疗的现象。很多人得了癌症晚期,已经没有任何药和方法可以治疗,但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却采取各样放疗、化疗、手术等方式,不仅造成身体的疼痛的加剧,反而让生命缩短。 还有心灵,思想的压力产生很多痛苦,绝望,疼痛加剧,更加绝望;并且有些人选择自杀。 

李建平老师讲了他亲人的例子,他姐夫的爸爸,多年前一直是胃不好,去小地方的医院,诊断是胃炎,却一直都没有治好,半年后反而更重,换一个医院检查,结果是胃癌。当天化验结果出来之后,他的姐夫赶紧去和伯伯们打电话,让他们来看看,说爸爸得的是癌症,医生说已经到了晚期,没有治疗的意义,而生存期应该还有5个月到一年之间。但是通知的时候不小心被爸爸听到。结果第二天早晨凌晨3点,老人走了,是怎么走的?不是癌症,是恐惧。 

除了对身体心灵的层面之外,还有对关系,有时临终者和陪伴者会产生冲突。病人本身随着身体的疼痛,心里面进入恐惧,在死亡的阴影下,他很痛苦,当然考虑不了别人的感受,所以就会容易看不见亲人对他的照顾,并且如果他和亲人有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有都加在一起,以至于彼此伤害。

还有一个现象:对处理事务的影响。因为死亡的恐惧,家人不敢提,不敢面对,但是它肯定会到来。很多病人在世上对房产,遗愿啊,想法,避讳不提,等他身体彻底昏迷的时候,已经没办法处理。还有因为后续的比如葬在哪里,财产分配啊,伤葬费怎么分摊啊,这些没有处理,都会带来很多很多问题。 

三:探索死亡,直面恐惧。 

1 死亡探索:从古至今,东西方古代圣哲对死亡的认识,以及现代科学的探索。 

真正的恐惧来自于不知道。唯有真正面对死亡,知道它是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不那么可怕。 

其实从古到今,很多圣贤,有超越平常人的智慧,获得上天的启示。 

庄子之乐提到:庄子亡妻“鼓盆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庄子的妻子死了,死的时候,他就坐在棺材上,拿着一个盆去唱歌。庄子认为人从无形(出生前)到有形(出生后)再到无形(死去)回归自然,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若懂得了这个大自然的道理,就不会为逝者哀伤了。 并且他认为生的存在就是一个气息,生命的存在由气息形成,什么时候存在,离开都是变化性由无形的生命而组成。 

李建平老师讲到这个和现在的量子物理学发现的很像,生命探索到最小的时候就是量子的存在,能量的存在,物质不灭,生命就是如此。  

这个说法和谁有点像?跟古雅典的苏格拉底很像,他曾经有语录,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灵魂从肉体的捆绑中出来,可以实现天国的境界。 

随着科技的发展,无论从古代的各类的文化,还是现在国外的科学机构,对死亡有很多研究。

2014年,人民网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而他们看到的真相是什么?

第一个体验:他们亲耳听到医生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受到生理的衰竭达到极限。 

第二个体验:“濒死体验”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个疼痛一闪而过,随后发现自己悬浮在黑暗维度中。当灵魂离开身体的时候他是有愉悦的感觉,而疼痛是在身体里,神经里。 

第三个体验: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第四个体验: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那就像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第五个体验: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是没有人听到。 

第六个体验: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一个男子说那段时间里自己曾不停出入自己的身体。 

第七个体验:视觉听觉比之前更灵敏,一个男子说: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第八个体验:在这之后,出现强烈的怜悯,孤独,孤立感,无论怎样,无法和别人交流,孤单。 

第九个体验: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 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醒,得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2. 直面恐惧,人怕什么? 

第一个他怕痛苦,对很多人自杀的来说,他们并不是真的怕死,而是怕痛苦。 

第二个怕未知,陌生会带来不安全感,不习惯,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不知道的时候产生陌生感。 

第三个:怕和自己爱的人及事物隔开,有人说:我不怕死,但我还有牵挂的人。

要告诉临终患者:爱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超越这一切之后,是可以连接上的。让他里面有知识,知道有爱,没有隔开。知道这个他就不会这么怕。举个例子:古代的时候,一个人去远方,是通过信件联系,一个信件很慢;现在用技术,一个电话,视频,多远的地方看得到的话,连接上的时候心里得到安慰。对死亡也是如此。 

最后李建平老师希望大家多读一些有帮助的书籍,就不会有因为无知而有的恐惧,并且在最后的阶段给家属带来平安,这个对家属来说非常非常重要。

什么样的帮助是最有价值?就是在临终者最难,恐惧,无助的时候给与帮助,使临终者获得心灵平安,并且没有遗憾地离开。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