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主讲撒种比喻的用意为何?

种子
种子

在使徒马太的福音书中,他一连串记载了主耶稣所讲的八个比喻,其中第一个比喻就是撒种的比喻。那主耶稣为什么要讲撒种及其它的一些比喻呢?若想了解这样的问题,我们就需要回到主耶稣前后的事工当中去。

其实,这个时候正是主耶稣工作的转折点。我们开始的时候会看到主耶稣还可以在会堂之中去教训别人,但是到此呢?祂只能在海边去教训别人。(参太13:3)

这对主耶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改变。当时,祂虽然还可以有限度的前去会堂中向人传福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会堂的大门正逐渐向他关闭。对主耶稣关闭大门的这些人,主要是文士、法利赛人等。他们公开与主耶稣作对,不仅冷眼相对,还不断的衡量、挑剔祂所说的每一字句,为要找把柄来控告祂;又注重祂的每一个行动,作为定罪与控告的证据。

主耶稣被当时的公会所弃绝,这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悲剧,表明他们与神的救恩失之交臂,也阻止别人去聆听主耶稣的教诲。

虽然如此,但主耶稣并没有停止祂的宣讲事工,祂乃是在会堂向祂关闭的时候,开始选择在户外、海边等地向人传讲福音。主耶稣的这个经历也使我们看到,凡事真心要传讲福音的人,上帝总会为其开出路,让他有福音可以传讲。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主耶稣讲了这些比喻,其中第一个就是撒种的比喻。那主耶稣为何要讲撒种的比喻呢?主要有两重意义。

一是针对那些听道者,主耶稣适时的给予警示,要他们把神的道真心诚意的接受到心里去,并要结出好的果实。二是针对那些传道者,这些人主要是与主耶稣在一起的门徒们,他们经历了主耶稣由受欢迎到被逼迫的事,因此主耶稣要借此比喻安慰他们。

我们先来看听道者。显而易见,从撒种比喻中可见,人接受上帝圣道的方式有多种,其产生的结果也来自于内心的接受情况。具体来说,有哪几种呢?

第一,犹如种子撒在路旁的听道者。(参太13:4)这种人对于上帝的圣道犹如种子被撒在路旁一样,不会产生任何的作用,犹如耳旁风一样,这耳朵听,那耳朵就会扔。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有多种,有来自于骄傲、心里面的刚硬等等;当然,也有来自于那恶者的破坏。(参太13:19)

第二,犹如种子撒在土浅石头地里面的听道者。(参太13:5-6)这种人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会很快的接受神的道,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很快的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神的道。这些原因可以包括无法遵行圣经中的各项要求,遭遇患难等等。我们当知道这些,尤其是圣经中的各项要求,是我们基督徒必须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犹如种子撒在荆棘里的听道者。(参太13:7)这种人的信仰犹如在荆棘里面生长的作物一样,虽然有生命,但是生命力远不及那些荆棘;虽然有少许的生长,但没有荆棘长得快、茂盛;而且,到头来可能还会一无所获,甚至是死掉。这对现代基督徒来讲是个很好的提醒,现在的人都很忙,事很多,很容易会把我们与神亲近、祈祷、服侍的时间挤走,所以当求神怜悯,切不要做这种基督徒。

第四,犹如生长在好土里面的基督徒。这种人在听了神的话之后,能够消化明白,并且时刻准备好去遵行神话,践行神的使命。这种人是合格的基督徒,优秀的基督徒,自然会多结美好的果子出来。(参太13:23)这种基督徒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所结出的果子,也正是我们要去追求拥有的目标。

再来看传道者。我们当知道,听主耶稣讲这些比喻的群体,除了那些慕道者之外,还有主耶稣的那些门徒们,他们是传道者。既然他们也在听众之中,那主耶稣要向他们传讲什么样的信息呢?这既是主耶稣所关注的,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于他们来说,主耶稣是希望通过这个比喻来激励他们的信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他们处于软弱、灰心之中。他们当时虽然对主耶稣的认识很清楚,但是传道所取得的成绩却是微乎甚微,因为会堂的门正渐渐向他们关闭,而且还有人要除掉祂;以及那些前来听道的人虽然很多,但是改变的却很少;被医治的人有很多,但是前来感恩的人却很少。面对这种情况,很难不会使门徒产生软弱、灰心的心里。

当门徒、传道者遇到了这种情况时,主耶稣会怎样安慰、激励他们呢?所以这比喻对于灰心者最明显的功课,就是收成的确可期。这可以说是主耶稣讲撒种比喻的最高目的。对于任何一个撒种者来说,无不是怀着丰收的心里来撒种的,在撒种的过程中,他虽然知道有一些种子会浪费掉,会被飞鸟吃掉、会被挤死掉等等,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他知道或多或少终会有收成。

因此这个比喻对于播撒福音种子的传道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这个比喻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件事情。一是凡撒上帝之道种的人,只管尽上全力去撒,虽然不知道效果会如何,甚至有时不知道在做些什么;但我们一切交托,也当知道一切尽在上帝的安排和掌握之中。(参林前4:6)

二是凡撒种的人,不可能、也不能盼望迅速就会有收获,因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总会有一个过程,甚至会是相当长的过程。就如主耶稣一样,祂也潜伏了三十年,之后才开始走救人灵魂的道路。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