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上海拉贝:饶家驹》
最近电影《八佰》引起了众多国人的关注,人们无不被谢晋元及其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其实在惨烈的淞沪会战中,上演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其中一位独臂神父救助中国难民的义举,更是发扬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很多人都知道,在南京大屠杀中,有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救助了无数中国难民,使他们免于日寇的屠刀。其实早在拉贝之前,上海就有一位法国人挺身而出,建立最早的安全区,他就是来华耶稣会士饶家驹。
1913年,饶家驹来到中国,从事传教、教育等事业。可他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失去了一只手,留下了“独臂神父”的称呼。饶家驹曾言:“渠旅华甚久,以中国为第二故乡,其爱中国之热诚,不亚于华人之爱中国。”而他来华后的种种善举,正好说明了此言非虚。
1932年一二八抗战中,饶家驹看到大量平民需要帮助,开始了其救助难民的事业。而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为设立“南市难民区”,穿梭于各方势力之间,最终难民区得以建立,前后收容了30多万难民。
饶家驹认为安全区“不受任何形式之攻击,不设武装军队军事机关,亦不作武装的敌对活动之行为。”“为人道起见,皆愿保护非战斗员”。难民区建立后,饶家驹几乎每天都到那里工作。他不顾危险,事必躬亲,给予难民以力所能及的帮助。虽然身在非交战区,然而危险也是时常降临。有一次,饶家驹的黑色圣袍被飞来的弹片撕裂出长长的口子。还有一次,日寇不满他的所作所为,用枪顶着饶神父,但最终没有扣动扳机。
饶家驹开创了“二战”难民救济的新模式。后来南京、武汉、广州等地的“国际安全区”模式,就是采用了“饶家驹安全区”模式。欧战爆发后,西方各国也是采用了这一模式救助难民。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第四公约》诞生,饶神父提出战时的平民保护被列入国际公约。
饶家驹的善举得到多方的肯定,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李天纲更指出“饶家驹是‘二战’中最早最突出的‘和平主义者’,在拉贝、魏特琳、辛德勒之前,比他(她)们突出。”而近来年对饶神父的研究与纪念活动日益增多。比如2017年12月14日,“上海南市难民区纪念碑”在城隍庙落成并举行揭幕仪式。以纪念饶家驹在抗战时期,救助难民的贡献。此外国内先后出版了《饶家驹安全区》与《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两本著作。
不过这两本书都偏向学术性,一般读者难以问津。而《上海拉贝:饶家驹》一书,以通俗细腻的笔法,将饶家驹神父荣美一生,尤其是淞沪抗战中救助中国难民的义举娓娓道来。让读者得以对饶神父的见证有所了解。使我们牢记他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并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这是很有意义的事。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