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首页>教会>正文>

背后守望的母亲

每一个人信主的历程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我而言,我是从小就接触到信仰,在今天回想起来,各种记忆交织在一起,百般情感涌上心头。在这些繁琐的记忆中有一个核心的因素就是我的母亲。

我们不善于表达情感,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今天坐下来准备写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才发现她对于我的重要性。我在小的时候母亲就信主,幼年对于信仰是没有概念的,在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只是觉得这是一种生活方式,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想。

母亲在周日的时候总是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和妹妹去守礼拜,我坐在后边,妹妹坐在前面,路是崎岖的土路,母亲有时候走在沟旁边,坐在后面的我能看到路两旁的风景,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害怕。

母亲晚上把我抱在怀里听她读圣经,及至上了小学,认识了一些字,就自己在闲暇之余读圣经。家里不富裕,没有什么书可读,创世记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充满了神奇,我现在还记得自己读第一章的情景,在我的脑海里就像一幅画卷慢慢铺展开来。

家里的墙上贴了一些老报纸,其中有一首古诗我现在记忆犹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每天吃饭的时候就对着这一首古诗,我背的滚瓜烂熟,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句话冲击了我幼小的心灵,它让我意识到生命的无奈和易逝,并且带给我无限的悲凉。

就是在这种情感下,母亲给我讲述圣经中天堂和地狱,今生和永生的概念,我也在一些问题上问母亲为什么人会死,主什么时候来,天堂是什么样子的。我问了很多问题,有些今天已经不记得了,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我信仰路上的脚印。

后来上了初中,就意识到了信仰的一些意义。尤其到了年关。我有时问母亲为何邻居家烧纸、屋里放牌位、厨房敬灶爷,母亲总是把圣经的要求讲给我听,从我幼年到我长大,我一直都在一个没有迷信礼仪的家庭中长大。母亲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养猪养蘑菇做饭,在有月亮的晚上,她还带着我和妹妹去村里信徒家中参加聚会。在没有电的年代,我只记得蜡烛下的赞美和分享,时至今天,再难有那种温馨了。

等上了高中我开始大量的接触到国外的文学书籍,在这些书籍当中有很多的信仰方面的内容,比如高尔基的母亲,埃莉伏尼契的牛虻,巴黎圣母院等等。家庭的信仰使我对这些书籍,对历史书中的一些事件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信仰带给我一个很宽的视野,今天想来它使我不站在一个单体的民族文化中来审视人类的历史,在潜移默化里它总是带领我以圣经的普世角度来看待我周围的一切。

现在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渐渐不如年轻的时候,她也会软弱,有好几次我都是生气的指责她,埋怨她没有信心,信了白信,今天我写下这些文章我突然觉得我伤害了她,因为在一路的过程中,是她给予了我肉体的生命,又在不厌其烦中告诉我圣经的真理,即使在我大学毕业以后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时候,她依然在家里为我不厌其烦的祷告,如同奥古斯丁的母亲那样。忘不了我在决定出去打工的时候母亲拉着我的手对我说,你在外面,一定要记得去教会,我看见她哭了,我也哭了,我知道教会的意义对于我是什么。对于母亲,教会就是她在任何地方向神所求庇护我的港湾,我终究没有去打工,选择了留下,报考神学,一直到今天,我在农村基层做一个全职的讲道人。

在记录中回忆,很感谢上帝为我预备这样的母亲,她有缺点,有软弱,有脾气。但是对于我,她成功了,虽然在一些人生道路上我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能够重新回归到上帝面前,感谢母亲的代祷和无限的爱,我也更加确信诗人所说的,在我未出母胎以先,你已经拣选了我!我为此感到喜乐,这也是我的满足。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河南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