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什么叫单凭信心行事?

初信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怕只要信。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信心是包治百病的特效药,你只要有信心,任何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随着信主年日的加增,慢慢意识到,基督徒的生命中,除了信心,其他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理性也很重要。就拿生病的人该不该吃药这件事举个例子。一些人认为“吃药”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但另一些则认为基督徒不能将自己的经历当作绝对的真理来教导。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过不吃药,单单藉着信心得医治的经历,就认为一个吃药的基督徒就是没有信心的。“吃药”也可以是一件凭信心而作的事。因为“药材”也是上帝创造的。吃药的人,如果存着感恩的心与信心领受,别人又怎能轻易断言,这是一种不信的表现呢?也就是说,“吃药”与“凭信心祷告”并没有必然的矛盾。

一、“信心”真的很重要,但不能被抽象地解读

对于任何一节经文的解释,我们都不该将这节经文从它的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否则难免会“断章取义”。比如,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不要怕,只要信”这句话。这节经文记载在《马可福音》五章三十六节。它的上下文是说,当时有一个管会堂的求耶稣去医治他的女儿,但因为在半路上医治一个血漏妇人而耽误了时间,结果还没到他的家,就有人告诉那人说,他的女儿已经死了。耶稣听见这句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意思是,不要因为“女儿已经死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而失去信心,只要他仍然相信主的大能,主必负他完全的责任。那人相信耶稣的话,就真的经历到了什么叫作“投靠他的永不羞愧”。通过这段经文,我们认识到,“不要怕,只要信”这句话,乃是指一个基督徒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丧失了对上帝以及他的应许的信靠。这节经文只是要我们将信心的焦点单单集中在耶稣的身上,而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尽人的本分,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用我们的理性去思考问题。

二、“信心”需要在“理性”的脉络中运作

安瑟伦说,“我信,为的是我能理解”。在安瑟伦看来,对上帝的信仰是他能够用他的理性去思考问题的正确起点。虽然安瑟伦认定“信心”是“理性”的起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然十分注重“理性”的思考。现在,我们就拿“生病吃药”这件事继续去分析“信心与理性”的关系。当一个基督徒生病的时候,他要怎么做才算是有信心的表现呢?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单单祷告,不吃药的人才算有信心;另一种则认为虽然我对上帝有信心,但我并没有得到从上帝而来的确切的感动,要我不吃药。故此,我仍然对上帝有信心,只是我相信上帝会藉着药物来医治我。后一种观点显然是将人的理性结合到他的信心中去。

 “信心”告诉我们要单单信靠上帝,而“理性”则要我们思考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信靠上帝。难道,只有“单单祷告”,其它的什么都不做,才叫“有信心”吗?还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一边祷告,一边尽我们的本分呢?在这里,我们可以举无数的例子。比如,我们常常会劝勉自己的孩子要倚靠上帝,在平时,尤其在考试前要好好祷告。但我们会不会因此而告诉孩子,他们可以因为倚靠上帝而不需要再认真学习了呢?又比如,我们周边的一些教会还没有造新堂,虽然我们很清楚地看到造教堂是一件大事,不是靠人的能力,而要单单倚靠上帝,但有哪一个教会因此就会忽略人的本分,不去与相关部门打交道,而什么都不做,只是祷告呢?

“不凭眼见,只凭信心”是指,作为一个有信心的人,他所作的决定不是依据现实,而应该依据上帝的应许。但我们对上帝的应许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解读,而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理性了。比如,最近我看到《创世记》二十六章所记载的以撒的故事。当那地遭遇饥荒的时候,以撒便去到基拉耳。这时耶和华便向以撒显现,要其住在他所指示的地,而不可下到埃及。对于以撒来说,迦南地的饥荒与埃及的繁华便是他所处的现实,而上帝的命令与应许则是他所当凭借的信心。感恩的是,以撒没有凭借眼见(现实),而是凭借信心(上帝的命令与应许)选择住在那地。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当以撒住在那地的时候,他开始害怕那地的居民会因着他的妻子而杀他,于是便谎称自己的妻子是他的妹子。很明显,以撒在如何持守上帝的应许,如何凭信而行的问题上存在着犹疑不定。他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当地的居民,是该如实告知自己的婚姻状况,还是保持沉默,让别人去猜,亦或是说慌话,以转移别人的注意力呢?遗憾的是,以撒选择了说谎,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他在这件事上说谎,才能使自己活下来,而只有先让自己活下来,才能使上帝的应许在他身上得以应验。问题是,他的理性出现了偏差。你可以说,问题的根源在于以撒对上帝的信心的不足,也可以说,是以撒在思考如何持守上帝应许的过程中,误解了上帝的美意。有关这一点却在接下去的经文中得到了有效的纠正。那就是当亚比米勒开始驱逐以撒的时候,以撒虽然选择离开他所住的地方,却始终没有离开基拉耳这个地方。在以撒的心目中,上帝的命令就是他的底线,是必须用信心去持守的,而如何持守则是他的理性必须去面对的。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中,最好的选择就是“退让而不妥协”。我可以退让,但我不会破罐子破摔,我的退让乃是在上帝命令的界限内作出的退让。以撒不想与亚比米勒发生无谓的争竞,但他更不愿意因此而违背上帝的命令。在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的过程中,以撒的“信心”与他的“理性”取得了美好的协调,作出了他所能理解与期盼的最好的决定。

三、“信心”需要结出“行为”的果子

在不少人看来,“信心”往往是一种不采取主动行动的回应,比如“等候”。好比是说,你若有信心,就不该擅自行动,而当专心等候在上帝面前。意思是,除了祷告,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来加速上帝应许的实现。在某种情况下,“信心的表现”的确如此。比如,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要将迦南美地赐给他的后裔,但十年过去了,上帝的应许还未应验,于是他就接受了撒拉的建议,为自己纳妾,想用这个办法来加速实现上帝的应许。从这个例子来看,所谓的“等候”的确就是不要去刻意做什么,因为除了消极被动的等待,在亚伯拉罕生子这件事上,他的确什么都不能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是如此。在更多的时候,“信心”的表现不是消极等待,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作为”。比如,上帝要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上将以撒献为燔祭,亚伯拉罕就必须以行动来回应上帝的命令。他如果真正相信上帝的话,就必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这个行动不是上帝替他作的,乃是他自己要实实在在表现出来的,就是将他的儿子带到摩利亚山上,将他捆绑,然后用刀杀死,并用火焚烧。这样做对于一个爱子如命的慈父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却是唯一的与他的信心相符的表现。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必须结出与我们的信心相应的行为之果,否则就难以证明这信心是真的。另外,这信心在不同的处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之果”可能很不一样。

在基督徒饱受信仰迫害的年代,基督徒的信心主要表现为对基督的忠贞以及因此而有的牺牲,比如选择为主殉道。但在和平的年代,在不存在明显的逼迫以及殉道的情况下,基督徒的信心则应结出其他的行为之果,比如,爱心、谦卑、殷勤、专注等。此外,还表现为在某种两难之间的抉择,就像保罗所作的那样。他虽然更渴望离开这个世界,与基督同在,但考虑到上帝所给他的托付以及教会的需要,他在信心的里面作出了最美的抉择,就是选择仍住在世间,牧养主所托付的群羊。我们也是一样,必须在两难之间活出与我们的信心相一致的行为来。比如,我们需要先省察自己里面的信心,然后根据这信心去决定我们生活中的轻重缓急,去合理安排我们的时间,以便使自己能同时在家庭、教会、职场及与上帝的独处中获得平衡,活出最美的生活。

原文阅读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