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浪漫的七夕节随想

       又逢七夕,历尽沧桑,早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已经没有更多激情,只有在岁月的河流中打捞流逝的记忆,回味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恩上帝的一路带领,也感恩家人和亲友的时时相随。虽没有浪漫的鲜花和礼物,伴着主恩永偕,我们只有最真挚的亲情和爱情,一切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神的恩典。

七夕的由来,源于上古,普及于汉代,鼎盛于宋代,这一天,中国少女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习俗,是爱情的节日,来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因着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七夕被赋予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后来又衍生为“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时候的七夕节,我们坐在门前的打麦场上,手拿蒲扇,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传说,遥望浩瀚星河,眼前浮现着电影里的情景:勤劳朴实的牛郎,聪明多情的织女,憨态可掬的老黄牛,凶狠无情的王母娘娘,满天繁星中,仿佛看见无数喜鹊搭建的天桥,他们二人相会相依,据说在葡萄架下,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二人情话绵绵的窃窃私语,爱情就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而又神秘莫测。

后来长大了,父亲调入县城工作,母亲一人在家务农操持家务,每天晚上母亲忙碌一天,做好饭,都要和我们在路口等,父亲骑着车子回来了,简陋的小屋里,一家人围坐一起充满了温馨;后来父亲又调到市里工作,一周才能回家一次,母亲仍是在家里操持家务,种地喂牛,播种收割,每周五,母亲和我们在公路边接,到了周一早上又要去送,迎来送往中,我看见他们爱的眼神,没有甜蜜的表白,眼神却有丝丝缕缕的牵挂和不舍;有时父亲顾不上回来,就写信,纸短情长,无限亲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在他们那个年代,没有浪漫的爱情,只有无限情愫的抒发交流。在艰难的岁月里,母亲一直持守着信仰,坚持读经祷告,使我们的家庭祝福满满。到了晚年,已近耄耋之年的父母,衰老了不少,疾病的缠身也使身体日渐衰残,令我们伤心难过。他们相濡以沫相互关照,共同度过夕阳时光。二人常活在主里面,每天不住读经祷告,靠着主恩牵手一世情。他们也十分支持我的侍奉,令我非常感恩。

经历了一些曲折坎坷,我遇见了我的爱人,我想这是神的预备。一次在教会善胜医院的偶然邂逅,没想到我们后来竟走到了一起,妻子的真诚善良深深感动了我。她没有嫌弃我的残疾,冲破了讥讽、世俗和拦阻,我们三个月就结婚了。借住在别人家的一间小房,为了省钱,还自己骑三轮拉煤球,生活的艰辛使我们更加彼此相爱。我去省城学习三个月,电话成了连结爱情的纽带,我们戏称这是“先结婚后恋爱”。神的爱令我心被恩感,爱人后来也信了主,我们一起与神亲近,神也带领我们一步步走来,处处都有神的恩典,神所预备的真的超过我们所求所想。后来我也立志委身为主做工,成为神荣耀的见证。虽然日子不很富有,但我们一无所缺。

走过坎坷半生,见过许许多多的人,听过许多形形色色的故事,既有不离不弃的患难伉俪,成为令人敬仰的典范,也有薄情寡义的金钱夫妻,甚至造成了家庭的悲剧。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在家庭受尽折磨;有的在豪宅里却时时饮泣垂泪;有人信誓旦旦的山盟海誓,转眼就另寻新欢;家庭成了战场,夫妻反目为仇,离婚率的影响上升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稳定因素。

情人节、七夕节,中国人有了一个新的节日——“520”,这些浪漫的日子里,许多情人送上鲜花礼品,送上最美好的祝愿。但是浪漫过后,有多少无奈和尴尬,又有多少真情永驻。爱情不只是简单的表白,而是要付出真诚的行动,踏上红地毯,两个人就要相濡以沫共度今生,正如教堂婚礼中,夫妻二人在上帝和众人前的盟誓,无论贫穷富足,无论健康生病,二人彼此相爱,生死相依。爱是日复一日的付出,是挥之不去的牵挂,是阴晴冷暖的守候,是不离不弃的诺言,是责任和使命的担当。

上帝是婚姻的主宰者,家庭是上帝所赐的美好礼物。在创世之初,上帝创造了亚当,又从他的肋旁取肋骨造了夏娃来帮助他,领到他面前,亚当情不自禁地表白:“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这是人类历史第一首情诗。神命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藉着婚姻,二人成为一人,不分彼此,二人是平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美满婚姻的原则,也是幸福家庭的根基。

在圣经中,有一卷特殊的经文,就是《雅歌》,以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戏剧,震撼人心的诗歌,歌颂婚姻的美好,叙述的是所罗门与新娘书拉密女爱情故事,字里行间的绵绵情话,细致表达了他俩的内心感受和共结连理的渴望,表明纯洁而神圣的爱情是神所喜悦的。

实际上这卷书也象征神对他所爱选民的挚爱,使人看见基督爱教会的深刻属灵含义。激励我们更加专心爱神,与神同行。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山西临汾一教会同工。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