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一场发生在澳门的小规模战争,为何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走向?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葡萄牙成为海上强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16世纪中叶,他们通过贿赂明朝官员,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澳门真正沦为殖民地是在1887年,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此前葡萄牙人只有居住权,主权仍属于中国),在此从事商贸活动,并以天主教为载体,把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

17世纪时,荷兰迅速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他们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澳门,于1601年至1607年间,三次进攻澳门,但都无功而返。

1622年,他们开始第四次侵占澳门行动,赖啫臣(雷杰森)带领者12艘军舰(包括两艘英国战舰),共计1300人(包括800精锐以及日本雇佣兵)向澳门扑来。

而在澳门的葡萄牙兵力只有150人,其中只有50名精锐的火枪兵。可负责防卫的卡瓦略却没有胆怯,他积极组织澳门的军民奋战,一同抵御荷英联军。不久,英国人与荷兰人发生内讧,从联盟中退出。

6月22日,荷兰军队在澳门登陆,迅速夺取滩头阵地。可由于冲锋队形过于密集,在葡萄牙守军乱枪射击中,40多人倒地,其中包括司令赖啫臣。此后荷兰人发起了一轮轮进攻,但在卡瓦略组织下以及军民的奋战下,荷军始终无法扩大战果。

战斗到第三天,双方陷入了相持。澳门大炮台上的一位耶稣会士瞄准荷军阵地,发射了一枚炮弹,正好击中军火库,引发了连锁爆炸。荷军顿时乱作一团,卡瓦略看到时机成熟,下令军民发起反攻,把荷兰人赶下了大海。

澳门军民同仇敌忾,以弱胜强,打败了强大的荷军。此战荷兰付出了130名士兵阵亡,126名受伤,40人被俘的代价。而葡萄牙方面却仅仅6人阵亡,20多人受伤。

尽管这场战争规模不大,但却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当时大明王朝正在为是否引进历法、火器而争论不休。而葡萄牙人的胜利,让很多明朝官员看到西洋火器的威力,于是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意见占了上风,从而使掌握科学技术的耶稣会士重回北京。

在1616年时,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榷出于狭隘排外思想以及个人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天主教发起了攻击,甚至污蔑教会与白莲教勾结。加上当时接替利玛窦担任中国耶稣会负责人的龙华民否定了“利玛窦规矩”,采取极端的宣教方式,遭到了一些士大夫的不满。在相互作用下,爆发了南京教案,很多耶稣会士被驱逐到了澳门。

1621年,反教的沈榷失势,朝廷重新考虑让耶稣会士回来。而澳门之战展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成了传教士重回北京的契机。而耶稣会士不负众望,他们帮助明朝制造了红夷大炮,在1626年宁远大捷中,爱国将领袁崇焕就是使用这些火器挡住了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甚至有史学家认为清太祖就是死于炮火中。

而邓玉函、汤若望等耶稣会士参与了历法的修订,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来华的南怀仁、张诚、蒋友仁等人耶稣会士,更是进一步促进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而且直到“中西礼仪之争”爆发,一百年间,天主教在中国总体上得到发展空间,信主者与日俱增。

可以说,澳门之战在中国千年战争史上并不十分显眼,甚至是微不足道,但其产生客观影响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科技历史的走向,也极大促进了天主教在华发展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