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上海教堂建筑地图》
上海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对外开放、交流城市之一。在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各种汇集中西文化的建筑拔地而起,成为魔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在上海的建筑中,教堂无疑让上海的建筑多了一分神圣、庄严的色彩,上海前后存在过700多座教堂,而如今投入使用或作为遗址保护的仍有300多座。
早在明朝末年,明朝宰相、中国近代科技奠基人徐光启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基督信仰。他所生活的淞沪地区开始有基督徒活动。1609年,上海地区建立起圣母玛利亚祈祷所,为最早的教会建筑。
1640年,耶稣会士潘国光在徐光启孙子许甘弟大的资助下,建立了上海最早的教堂——敬一堂,这座教堂为保存至今,向人述说着其传奇故事。
到了近代,上海被迫成为开放口岸后,来自西方各国的商人、政客、冒险家、传教士等等来此工作、生活、魔都成了华洋共处的远东繁华的大都市。而很多基督教会都把上海作为宣教重点与差会中心,纷纷在此建立教堂、学校、医院、书局等等设施,推动了上海近代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独特的人文环境,让上海的教堂存在多元性,涵盖了天主教、东正教以及基督新教各宗派。这些教堂都体现了这些宗派不同的神学理念以及各自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中世纪常见高耸尖塔的哥特式教堂(徐家汇天主堂,圣三一堂等等),也能欣赏到圆顶的拜占庭式建筑(尼古拉教堂)以及各种其他各种建筑模式。
近代上海教堂建筑中,也不乏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一战结束后,匈牙利著名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来到上海,在此后的三十年里,他为上海留下了将近百座建筑,其中就有著名的沐恩堂以及作为安息礼拜使用的息焉堂。
在上海的著名教堂中,不仅有西方的建筑风格,也有中国传统建筑。比如位于虹口区的鸿德堂就是其典型代表。这座教堂的设计一改原来普遍的西式风格,而使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在上海近代教堂建筑中显得格外突出。
上海教堂不仅建筑多样,其中也不乏一些传奇故事。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建立,就与清心教堂的信徒推动有很大关系。而景灵堂因其会友中有不少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蒋宋家族),因为也留下了很多故事。而“红色牧师”董健吾所牧养的圣彼得教堂,又有不少红色故事在此上演,成就了一段传奇,有些故事甚至为现在一些影视剧提供了创作灵感。
因此来到上海旅游,观赏其教堂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广大基督徒来说更是如此。《上海教堂建筑地图》一书,就是一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上海教堂建筑的好书。
作者指出,上海教堂在借鉴吸收西方建筑样式的基础上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本书包括教堂代表形制图解,并选出48个具有历史、人文、建筑、艺术价值的教堂一一介绍。
当你到上海旅游时,可以随身携带这本小书,寻访一座座老教堂,欣赏其艺术之美,抚今追昔感悟其沧桑历史,并领略到上主在魔都的奇妙见证。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