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爱你的邻舍——教会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一)
此前跟一位老牧师讨论中国教会的发展,他说自己思考良久,并分享了如何在中国社会的处境中做好福音工作。其中,他谈到了自己几年前写的一本书,关于教会社区发展,在他看来,这是教会发展的一个方向。
信仰不是喊口号,而是必须用行动见证出来的,耶稣基督让我们爱神爱人,那谁是我们应当去爱的邻舍呢?这位牧师希望大家能思考:“我们要传福音,要在一个地区见证基督,要说要将福音传到地极,可是当我们接触到身边的人,那些切实可见的对象,我们的行动力又如何呢?这是我们要反思和面对的,我们有没有去爱他们呢?”
实际上,别说爱陌生人,就连我们熟悉的人常常都爱不了,因为关系太近容易而容易看到对方的问题,很多时候伤害多于相爱。作为基督徒,我们说自己爱神,但神是看不见的,要如何让别人通过我们的行为将神显现出来呢?最大的莫过于爱了,而且不是用自己的方式,乃是符合圣经的方式。耶稣基督给我们显示的爱,是为罪人舍命的爱,是放下一切寻找那迷失的羊的爱,也是怜恤困苦穷乏人、与之坐席甚至一同生活的爱,更是直言不讳谴责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的爱。这份爱是圣洁的、公义的,又是充充足足、永不离弃、满有怜悯的。
这样的爱,需要践行到现实生活中去,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要看到身边邻舍的需要,然后帮助他们,让他们看见我们的好行为,就将荣耀归给我们在天上的父。最近在读这本《爱你的邻舍——教会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作者卢龙光牧师。阅读的过程中收获良多,笔者将分享作者的观点,也会结合自己看到的教会的情况,一同讨论教会如何在社区做光做盐。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心有多少人参加教会的聚会,团契的氛围好不好,收了多少奉献款,但那些被遗忘的、被打伤的、被排挤的陌生人呢?我们是否关注过他们的需要?教会不只是得救信徒的俱乐部,更是给未信之人提供福音信息的地方。信徒不能只是自己建立一个亚文化团契然后在里面很欢乐,却忘记了那些迷失的灵魂。耶稣基督的爱是道成肉身的爱,他亲自住到罪人中间。我们是否有勇气走到邻舍身边,看看他们的需要呢?
笔者注意到,不少基督徒带着强烈的分离的观念,将自己与非信徒、与“世界”隔离开来,要知道,我们不是超越这个世界,是身处其中但不属于它。信徒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福音也不是一种高大飘渺的观念,而需要落到具体的处境和每一个有血肉的人身上。
陈逸鲁牧师在本书的序言中也提到,“我们的社会、社区的人就是我们的邻舍。从某一角度上说,同为基督徒的就是弟兄和姐妹,而非基督徒的就是邻舍。虽然信仰不同,但我们是邻舍,是朋友,而非敌人。因此,我们要爱他们,服务他们,与他们一起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王美秀教授在序言中表示,此书胸怀全球华人教会,以香港和台湾社区为例,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围绕社区工作与基督信仰、社区工作与天国使命,传福音、社会关怀与服务,宗教与社区、社区工作与牧者等主题做了深入探讨,为国内信徒思考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教会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借鉴,为国内基督徒思考和实践“爱邻舍”的使命提供了参考。
卢龙光牧师在自序中则从自己的经历谈起,说到儿时在香港的难民营里生活,青少年时期在政府的公共房屋中度过。由于居住地面积狭小,又非大门紧闭,这使他能够到处走动,体验到近距离的邻舍关系。这些守望相助与开放接纳的精神,塑造了他的小区意识。青少年时期,在社区与教会团契网络中的经验让他印象深刻,1978年被教会派到香港的柴湾小区工作,那里多是基层人士,在那里工作的经历让他领会到了基督道成肉身与居民休戚与共的含义。他的同工团队为幼儿、青少年和老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还为促进劳工合法权益努力奔走。他体验到,社区工作的成功因素不在于“专业”,而在于普通大众和志愿人士的积极参与,更是见证了柴湾区五个不同宗派背景之教会携手参与社区工作的合一精神。“这段日子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对耶稣在世生活和工作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与耶稣的心怀更加贴近。这本书的理论文章与实践经验分享,主要都源自我在柴湾小区七年多的生活与工作。”
作者认为,面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教会实在应该负担一定责任,对社会的和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