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契合与转化》中游走的《宣教神学》
《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和《宣教神学》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庄祖鲲博士。他尝试以“宗教与文化汇通”的角度,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更新问题。由历史的回顾来检视佛教、基督教分别与中国及欧洲文化汇通的过程和结果。庄博士认为这些历史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探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汇通时的借鉴。
他也从基督教宣教学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文化汇通的种种问题。宣教学的方法论和重要观点可以作为探讨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汇通理论的依据。另外,探讨中国文化与文化更新的问题,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林毓生提出的“创造的转化”,被评为广受讨论的更新之路。还有,探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汇通的过去与未来,并尝试列举一些两者的交会点,作为未来汇通的焦点。
而《宣教神学》分为两部分:宣教神学的圣经基础,即旧约历史书、诗歌智慧书、先知书、四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和普通书信及启示录中的宣教;宣教神学的当代议题,即宣教的双重使命、处境化问题、宣教与布道、教会与宣教和后现代思潮对宣教的挑战。宣教神学是透过系统神学及圣经神学来了解圣经。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本书从圣经神学的观点入手,先去了解从旧约到新约,从先知到保罗宣教的启示。接着探讨当代宣教神学的几个重要的议题,也是21世纪的宣教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书作者是先从圣经的根基上去思考,再来讨论争端。
《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这本书,帮助我梳理并重新思考我一直关心的有关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更新的问题。它引领我从宗教这把历史的钥匙入手,又尝试从宗教与文化汇通的角度,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更新问题。本书也借鉴西方文化出现的各种危机以及应对策略,展开对今日中国社会正面临的极大危机的讨论和探索。它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最大的挑战不仅是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而是文化层面的,这个层面往往又是极其深层而隐蔽的,不易为人看见的,但这却是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较少涉猎的、全方位的一个新的视野。我赞同本书提出的、今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的转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在中国文化中植入与基督教思想密切关联的“自我更新”的机制。
《宣教神学》的写作目的是针对宣教学被人文学科的思想潮流所裹挟而变得“本末倒置”的现象,提醒读者,要探讨宣教的理念和策略时,应该先从神学的角度来思考,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宣教事工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属灵指导原则,而舍本逐末,得不偿失。为此,本书一阵见血地指出:不论什么派别,运用什么途径和方法,宣教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建立“神的国度”——超越有形教会、由历世历代真信徒所组成的无形教会(138页)。本书自始至终都围绕这个中心逐层展开。
《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中强调:每一个社会都透过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来看待这个世界,而没有一个文化是不带有偏见的,如果懂得文化差异会影响信息的传递,那么我们在预备跨文化宣教时,就会特别注意与当地人沟通的艺术。特别是对世界观、思考方式、语言形式、行为模式、社会结构、传播媒体和决定诱因这“七层滤网”的熟练掌握。
说心里话,我是看了《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后,才了解到:外在行为可能会造成许多跨文化沟通上的误解。例如,有的印度人赞同别人的意见时,常常会摇头,这和我们的习惯截然相反。再比如,我是一个非常守时的人,就要容忍南美洲人的宴会常会后延几个小时,过了半夜还意犹未尽的文化差异。
《宣教神学》第四章的主题“如何领人做门徒”的观点对我触动极大!之前对来教会的人,同工和亲人,我向来都是一视同仁,不加选择的服侍他们。以为只要付出真心实意,想必再硬的石头也会被捂热吧?这份一厢情愿想领人一夜归主的愿望,虽然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和排斥,我还是初衷不改,苦苦相劝,结果呢,真的是收效甚微。直到看了本书才明白:我平均分配时间、投入热情给每一个人,却没有集中精力带领其中最有潜力的人,用心栽培他们,实在是缺乏智慧和谋略。今后我会时常提醒自己:要花时间陪伴那些最有潜力做真门徒的人,一步步地带领他们,与主耶稣建立亲密的关系,不求快速,只求用真心。就像耶稣带领12个门徒那样。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云南一名神学生。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