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舶来的母亲节为何在中国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很多外来文化进入了华夏大地,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当然这几年,关于国人是否可以过“洋节”的问题,总是引发争议,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参半。但有一个“洋节”却颇为特殊,极少引起争议(除了极个别文化学者),反而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就是即将到来的母亲节。

母亲节起源于十九世纪的美国。1876年,贾维思夫人在美国国殇纪念日(纪念南北战争阵亡士兵)给孩子们讲述那些秉持社会公义,为了黑人解放而献身的英雄时,忽然想到正是有无数默默付出的母亲,她们含辛茹苦地抚养了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成为正义战士,为了黑人的自由而奋斗。

然而也正是这些母亲,独自承受了剧烈的丧子之痛。于是她祈祷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成了贾维思夫人的心愿。

1905年五月,76岁的贾维思夫人安息。她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母亲节,以完成母亲多年来的心愿。她多次写信给一些社会名流寻求帮助,但响应者寥寥无几。然安娜并不气馁,最终说服了所属的卫理会。教会在她母亲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也就是五月的第二个礼拜日,举行一个追思会。在仪式中,会场以贾维思夫人生前最喜爱的白色康乃馨布置,用来象征母爱的甜美、纯洁。

此后,安娜向美国国会、各州政府写信,希望能设立母亲节。由于贾维思夫人追思会的影响,带动了人们对母亲节的关注,因此这次提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1910年西弗吉尼亚州首先宣布母亲节为其公定假日。1912年,美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次年5月,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政府的所有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

1914年5月8日,国会通过由威尔逊总统签署生效的附议案,指定五月的第二个主日为美国的母亲节,要求“政府机构及民房皆须挂上美国国旗,作为对全美母亲的爱与尊敬的公开表示。”从此,母亲节作为美国的法定节日被确定下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母亲节最早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流行,在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了中国大陆(内地),成为国人感谢母亲、颂扬母爱的节日。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孝道,但从未出现过感恩母亲的节日,而从美国传入的母亲节,正好填补了这一缺憾。而且母亲节又是在礼拜天,为广大民众开展活动提供了便利。

母亲节虽然是舶来品,但却与中国孝亲的传统美德相结合,从而赋予其中国化的新内涵。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传统道德逐渐衰微的当代社会,母亲节无疑起到了得以提倡传统美德的新平台,让年轻人懂得感恩母亲的含辛茹苦的养育,更好地孝敬她们,让老人得以安享晚年。这对于提高国人美德,构建美好家庭,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意义。

外来的母亲节与中国传统美德相结合,从而让这个“洋节”得以在中国深入人心,成为国人喜闻乐见的节日,这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的一个美好佳话。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