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了解儿女:多沟通,少唠叨

父母孩子
父母孩子

有一次,一名学生向我倾诉,说父母不谅解他,使她很苦恼。她考试已经尽了力,但就是考得不好,情绪很低落,父母又不谅解他,一味责备她,使她更加沮丧。

我自己也有这样一次经历:一天,我儿子回家,拿着试卷请我签字,我一看,见考得不好,就非常气愤,立即责骂他,无论孩子怎样解释,我也听不进去。然后,又打电话给班主任老师。结果,老师解释说,我儿子学习不错,不过这次语文考试,复习的单元错了,所以才考得不好。随后,我又问老师,儿子作文辅导班也报了读了,怎么在家老是写不好作文?老师说,他写得很突出,班级里常读他写的文章,是慢工出细活嘛。我一下子醒悟过来,觉得错怪了孩子

所以我用我自己的例子勉励那个学生,引起她极大的震撼,她深有同感,放声大哭,直到力气都哭没了,才停下来。从那天起,这名学生就得了医治。

可见父母在不了解孩子的情况下,作出一些判断、决定或制定某些管教原则,这样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愤怒和不满,一肚子委屈,就像我们被人误解时的心情一样。因此,我们要学习了解孩子,乐意和留心听他们的倾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为他们作出明智的决定,才能建立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也有一个家庭,父母对儿子很严厉,使儿子感到父母不爱他,两代之间因此无法沟通。孩子在外面很活泼,但在家里却一句话也不说。这使父母很生气,他们盲目猜想儿子的想法,以致产生更多误会,双方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可见父母对孩子要鼓励相处齐学习。

父母要多点鼓励孩子,给他们正面的评价。留意鼓励与赞美不同。赞美的对象是人,而鼓励所针对的是行为。例如,孩子考取好成绩;赞美:“你真聪明!你是个天才!”鼓励:“你读书很用功,恭喜你,成绩很好,这是你努力的成果。”还有,即使孩子努力了,但成绩仍然不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欣赏,鼓励他们:“我知道你很用功,已经尽力了,不要失望,从失败中学习,下次必定会更好。”

我们也要学习怎样跟孩子相处,因为相处得好,沟通自然容易。如果父母终日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孩子就不大愿意与父母沟通了。所以,有人说父母除了要做子女的父母,还要做子女的朋友(特别是当孩子长大后),那就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加强彼此的沟通。例如,你不会对朋友说的话,也不要对孩子说。想想,朋友考试成绩优异,你会怎样祝贺他呢?你会否说“还不是满分,真是个没用的家伙”吗?朋友用功读书,但考得不好,你会怎样安慰他呢?你会否说“复习了整个晚上,也不及格,真是个大笨蛋”吗?朋友无心向学,你会怎样鼓励他呢?你会否说“你再不努力,我就打死你”吗?

另一方面我们要注意过分啰唆讨人厌烦

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天早晨为了让孩子起床用尽各种方式,但是天只要一开始冷起来,孩子起床就更困难了,总是起床之前各种拖延,起床之后各种赶场,以致我们都会一边赶一边不停的唠叨,看到他们做什么慢慢悠悠的就急,就又会唠叨“快、快、快”。甚至有时他们迟到了还会埋怨没早点叫他们。

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爱子女的缘故,父母(特别是做妈妈的)往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儿女,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这样,要那样。谆谆教导本来是好的,但重重复复的话,对儿女来说,就是啰唆。有些父母以为啰唆可以改造孩子,他们以为只要不停地啰唆轰炸,孩子就会就范。然而,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最终会使孩子更加反叛。

其实我们当知道父母的唠叨都是一种负面情绪,也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从理论上说,适度的焦虑是比较好的现象,促使人们改变。只是当父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唠叨时,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们是否能承受你的负面情绪宣泄?所以,父母要尽可能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负面情绪已经累积时,就不要再絮叨了,因为此时你说的话,孩子已经听不进去了。

因为人脑很自然会抑制经常重复的信息,所以人都不愿意听啰唆的话。故此,啰唆会使子女难于接受父母的意见,甚至是非颠倒,本来是对的,现在也因啰唆变成不对。事实上,唠叨也反映亲子沟通困难;要是亲子间沟通良好,何须啰啰唆唆呢?

为人父母,年纪大了,难免话多,所以更要节制,说当说的话,讲重点,避免喋喋不休地讲重复的话。例如,已经提醒孩子,要先做好作业再看电视节目,都五六次了,他仍然在看电视,那就表示他不愿意听你的,再说只会浪费唇舌呢!再唠叨也没有用。

你是否经常重重复复地提醒儿女,而他们还是不听呢?

遇上这种情况,父母除了多为儿女祷告外,还要有智慧地运用管教原则,训练孩子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以下是有关设立家规的教导,父母如能在家中订立规矩,并切实执行,相信这比终日啰啰唆唆更为有效。

孩子对父母的唠叨总是不耐烦的,越催越不愿意做,家长抱怨孩子“懒”,孩子嫌家长“烦”。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懒,而是家长太勤快了,剥夺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和体验的权利,犯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犯错,就会提前为他们想好怎样应对,既然孩子没有经历过犯错带来的苦恼,自然就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就拿起床这件事来说,孩子设定好了闹钟之后,知道了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了迟到的亲身体验,自然会自觉的遵守规则。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家长“懒”一点,让孩子自觉起床,就算晚了一点也没关系,多来几次孩子自然就会调整好生物钟,因为他们知道,闹钟响了一直不起最后上学晚的是自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设立规矩定赏罚:神一开始就告诉亚当,在伊甸园可做和不可做的事;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他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他不可吃。神又指明,做了不可做的事,会有什么后果——必定死(参创2:16—17)。

父母也当定下清楚的家规,预先向子女讲解明白,清楚指出设定这些家规的原则和理念:

(1) 爱心:解明父母怎样本着爱心,为他们和全家的好处而设立这些家规;

(2) 真理:说明这些家规是按着圣经原则设立的;

(3) 自由:孩子可以选择尊重和遵从这些家规,也可以选择藐视和不遵守这些家规;

(4) 后果:然而,他们若选择藐视和不遵守这些家规,就要面对处罚或其他后果。

例如,放学回家后,必须先做好作业,才可以看电视节目或玩耍;吃饭时,必须等一家人都坐好,谢饭后,才开始吃;不可以说谎;煤气开关、刀等,不可以触摸;不能动手打弟妹;不能在家中玩火。他们如果违反规矩,就会受到警戒,失去某些权利,甚至被责打,叫他们有所警惕,不致放肆走偏路。另外,父母也要向子女说明什么事是父母鼓励他们做的和他们可以做的。例如,父母鼓励他们做家务;他们可以画画、写字、玩玩具。

之后,父母就要言出必行,树立威信。无论谁做了家务,都可以得到预先定下的奖励,例如一块糖果;无论谁犯了家规,父母都要标准相同,前后一致地实行处分;不能一下子严惩,一下子心软;或一个宽松,一个严格;也不能按自己的情绪好坏,时紧时松。这样才能建立父母的威信,确立家规,让孩子知道父母言出必践,不能耍赖。

以下是一些从互联网上找来,经过改编的家规例子,你认为这些家规好吗?

 

晚上9时后,父母不再当父母。

这是劳动部新制订的《父母工作条例》,为了保障工人的健康,每天晚上9时之后,任何人也不能再当父母,所有讲故事、玩游戏、洗澡的工作,都必须在9时之前完成。

 

父母给什么,就拿什么。

这是教育部新制订的《孩子生活守则》,孩子不能挑肥拣瘦,父母安排了什么,就拿什么,不论是食物、饮品、糖果、衣服等,一概不得异议。

 

进你的房间里,关上门,才可以发脾气。

这是教育部的新制订的《孩子生活守则》,为免孩子以哭闹虐待父母,孩子心须进自己房间里,关上门,才可以发脾气。

 

在花钱的事上,父母说了算。

这是财政部新制订的《家庭财政条例》,为了帮助父母制定长远的家庭财政预算,以及有效积蓄孩子的教育基金,家里花钱的事,一概由父母作主。儿女要特别留意,父母不给你买不必要的零食和玩具,并不代表父母小气或不爱你。

 

请问这些是否家规的好例子?是否具体明确?你又为你家订立了什么家规?它们合理、具体又有用吗?

 

最后,当孩子渐渐长大,开始进入青少年阶段,父母就需要在教养上作出相应的转变。学校撒母耳的母亲,让撒母耳从小在圣殿长大;提摩太的母亲,使提摩太从小明白圣经。他们长大后都成为荣神益人的人。

思考:你愿意儿女荣神益人吗?我们要对儿女有合理的想望,不要小看他们,但也不要对他们有过高的要求和期望;他们不一定要成为传道人或奥运冠军,但也要荣神益人。

小结:许多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心甘情愿为孩子吃苦受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就是为了孩子能拥有更好的未来,于是“说教”就成了他们惯常用的教育方式,这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唠叨,可惜唠叨只是费力不讨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于认知问题,很难理解家长的关心。所以,家长遇到孩子的问题,与其不停的唠叨,远不如用事实和行动来说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会更好。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