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维也纳为何被称为“世界音乐之都”

在欧洲的多瑙河畔,伫立着一座美丽的城市,她不仅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被称为“欧洲的心脏”,更是以其美妙的音符,而有了“世界音乐之都”的美誉,她就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早在石器时代,维也纳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而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这里是凯尔特人生活的地方。直到公元15年,罗马人才成为这里的主人。他们给城市命名为“文多波纳”,在古高卢语中意为“白色盆地”。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维也纳成为日耳曼等民族的控制地,公元881年,维也纳第一次以“维尼亚”这个名字出现在文献中,这杯一些学者视为“维也纳”的来源。公元955年,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击败马扎儿人,在此建立统治。

公元976年,巴本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一世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封为巴伐利亚东部边区的藩侯,这块封地后来演变为奥地利。而维亚纳在巴本堡时代,发展成为手工业与商业中心,城市逐渐繁荣起来。

公元127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战胜了巴本堡王朝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开启了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的统治时代。从此维也纳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重要的城市。

15世纪,来自东方的奥斯曼帝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重大威胁,他们分别于1529年与1683年,两次进攻维也纳。但都被城下折戟沉沙,维也纳成为奥斯曼帝国扩张的终点之一,成为西方文明的“保护者”。而两次“维也纳之围”后,城市开始了辉煌的建设,吸引着欧洲许多艺术家的到来,一座座巴洛克建筑拔地而起,维也纳因此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

而从18世纪起,维也纳逐渐成为“世界音乐之都”。这首先得益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维也纳处于西欧与东欧,中欧和南欧之间的结合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欧洲各民族的信仰、文化、语言等等在此交汇。多元的文化,让维也纳的音乐吸纳了德意志、斯拉夫、匈牙利等等民族的精华,出现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其次维也纳的居民普遍爱好音乐,其日常生活几乎都要与美妙的音符为伴。无论是教堂庄严的赞美诗,还是民间流传的小调,都深受民众欢迎。甚至有人指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正是居民的广泛兴趣,才有音乐的丰厚土壤,这是音乐之都的基础。

最后最根本还是很多古典音乐家都来到维也纳进行创作,演出,这里汇集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斯特劳斯等等当时欧洲最优秀的音乐大师。汲取了德、奥、意、法、英等各国前辈作曲家的创作经验,谱写出了形式严谨、内容深刻、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各种器乐和声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的经典。而这也是维也纳能够成为音乐之都的灵魂。

19世纪初,拿破仑曾两次占领维也纳,并灭亡了神圣罗马帝国。而在阿斯佩恩战役中,奥军顽强地击败拿破仑,光复了这座城市。拿破仑失败了,著名的“维也纳会议”召开,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施展纵横捭阖的外交手段,建立未来欧陆的格局,形成了19世纪中期维系欧洲列强均势的“维也纳体系”。

此后,维也纳成为奥地利帝国与奥匈帝国的首都,直到一战后,哈布斯堡王朝的灭亡。这一时期,城市进行扩建与近代化进程。一战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建立,仍以维也纳为都城。1938年被纳粹德国吞并,维也纳被希特勒统治了七年左右。二战后,奥地利曾被美苏军队占领,直到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订为止。

奥地利第二共和国建立后,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而维也纳作为首都一直延续至今。

维也纳除了是音乐之都,其城内的建设颇有艺术性。阿尔贝蒂娜博物馆、霍夫堡皇宫、美泉宫、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等都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而圣斯蒂芬大教堂,这是维也纳的象征之一。

圣斯蒂芬大教堂始建于公历十二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有136.7m之高,具有哥特建筑风格。北塔后建,又具有文艺复兴的味道。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

斯蒂芬大教堂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维也纳人的灵魂归属。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新修好开放。

二战后,所有的联邦省份都为它的复建作出了贡献。高大的南塔为歌特风格的典范之作,高达136米,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仅次于乌尔姆教堂与科隆大教堂),被亲切地称为“小斯蒂夫”,教堂巨大的钟被昵称为普默林。

新年时,在奥地利广播与电视上都能听到普默林的钟声。其屋顶上引人注目的由黄、绿、黑三种颜色组成的臂章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