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见证(20)《赞美诗》的故事(一)
一、递一本《赞美诗》造就了一位牧师
这是一间教堂的主任牧师讲的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当他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同学到了一间具有100多年的教堂,在那里带着一种好奇心参加了礼拜日上午的聚会。在那里,这两位年轻的小伙子感觉到这里既神秘,又有一种温暖的爱。但是他们看着在教堂里几乎都是“银发”的世界:老年的弟兄、老年的姊妹多,用他们当时的话来说,都是“老头、老太”,两个人就想离开。这时候会众在诗班带领下开始赞美。他们感觉这赞美诗无论从旋律还是从歌词内容都挺好的,但是他们没有《新编赞美诗》歌本,也无法跟着唱。这时候一位大约70多岁的老姊妹,递给了他们俩一本赞美诗。于是两个人就接过来,跟随诗班唱赞美诗。
牧师很怀念那位老姊妹。他说,感谢神!这二十几年过去了,估计老姊妹也归天家了,但是就是她递给我的那一本赞美诗的瞬间,使我被圣灵感动和充满,把我留在了教会,使我从此以后爱上了教会,增加了我信仰的决心,并且受洗归主。在他读完大学的时候,争得教会牧师的同意又去了金陵神学院读神学硕士,并且留校作为讲师,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在主内比较知名的牧师了。
尽管是这样,牧师也没有忘记,那第一个递给他一本赞美诗的老姊妹;就是这本赞美诗,使他留在了教会、留在了信仰中、留在了基督里,并且成为一个优秀的传道人。
一个举手之劳的动作、一个爱惜青年的心,看似挺平常,但是那也是在传福音、传基督里的爱。20多年过去了,牧师牧养了几个教会的肢体,为许多的信徒施洗过。但他依然念念不忘那美好的回忆,又把老姊妹的这种爱给了教会的弟兄姊妹。他每当讲完道之后,都要走下台来和弟兄姊妹,特别是老年的弟兄姊妹进行交通、亲切的互相鼓励、逢年过节带领教会的教牧同工去走访那些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他也是个心理咨询师,也多次的为教会的信徒做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抚慰;教会的一些弟兄姊妹有事情都喜欢找他;他有的时候甚至参加了归天家的追思会之后又急急忙忙地去讲道,甘心乐意的牧养信众,为主传福音。
“神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阿们!
二、唱着《赞美诗》归依主怀的老弟兄
老弟兄在退休前,曾经是国企的一位政工干部,他的妻子是信徒,女儿也是信徒,但是他不仅不信,而且一再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多年了,老伴儿和女儿对他的影响也很难改变他,他对信主无动于衷。气得老伴就说他:你是“老顽固”。
老弟兄晚年的时候,不幸得了肝癌,住进了医院,并且出现肝硬化、腹水,还有传染。他比较刚强,知道自己的病之后,就尽量挺着病痛的折磨。他自己清楚得的是什么病,而且知道这种病基本上是不能医治的。所以他也做好了最后的准备。除了病痛的折磨以外,还有精神上的折磨。因为他的一些亲属知道他得了这个病以后,认为他会传染的,所以就不来探望他。有的是给一些钱表示慰问、有的是口头表示慰问,但是人都不到场。他躺在病床上闭着双眼,只有老伴儿和女儿陪伴着他,心中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他的老伴儿看着老弟兄这种情况也心中很是焦虑和着急,就赶紧到教会找到了牧师,把情况说明了,和牧师说:你能不能到医院去探视一下我家的弟兄,给他一点安慰?牧师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带着一位同工买着水果到了他的病房。
老弟兄人虽然是病了,瘦骨嶙嶙,肚子也腹水了、鼓鼓的,但是他的神志很清醒。他微闭着双眼,不吱声,他也知道教会的牧师来了。牧师不仅仅来探视他,还用手摸着他,为他祷告、求神医治,并且轻松的用温柔的语言抚慰他。老弟兄没说话,但是眼泪从他微闭的双眼中流了出来。他知道他的这种病,此时此刻亲人们都离开了他,没人敢来;而教会的牧师和同工,还能够来到他的病榻前,近距离的和他接触、和他交流,他真的感到了爱,受到了感动。
此时,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话了:谢谢你们!在我这种情况下,你们还敢来看我,谢谢!牧师,信主真好,信主有爱。我可以信主吗?你能为我洗礼吗?
牧师说可以呀!你信主吗?老弟兄说,我信主!于是就在病床前,牧师为他简要地讲解了信仰的要道,并且为他施洗,使他成为了基督徒。此时,大家轻轻地为他唱赞美诗、为他祷告,在圣灵充满中老弟兄的脸上露出了喜乐的笑容,因为他在人生的最后归向了主。
这件事情过了大约一个多月,有一次牧师在教堂看到了那位老姊妹,就问:你家弟兄怎么样了?老姊妹说,感谢主!他归天家了,再也不遭罪了。他解脱了,到了天堂;我们也解脱了,来到了教堂。牧师为他施洗之后,每天我在床前给他读经、给他唱赞美诗,他可爱听了。他临终前是自己唱的赞美诗,归到主的怀抱的。
唱着赞美诗归天家!这是神的拯救、这是信仰的力量、这是赞美的力量,也是这位老弟兄最好的归宿。
“我一生要赞美耶和华。我还活的时候,要歌颂我的 神。”这位归天家的老弟兄就是这样在奇异的恩典中离去的。
亲爱的弟兄姊妹,关于赞美诗的见证分享,我们今天就到这里。愿赐平安的主,随时随事亲自赐给我们平安,愿主常与我们众人同在。阿们!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