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乐中国化系列讲座——《音乐家眼中的神学语言》
日前,因爱而生平台圣乐中国化系列线上讲座第二场举行,此次讲座特邀华东神学院教师暨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的朱贵金牧师进行分享。
当日的讲座中朱牧师围绕“音乐是超越的语言”“从《圣塞西莉亚》谈音乐”“汉斯昆、巴特与莫扎特”以及“圣诗是神学的缩影”四大主题向大家进行了分享。
音乐是超越的语言
在第一部分中,朱牧师首先从福音电影《传教士》讲起,向大家介绍了影片主人公西班牙传教士嘉比尔是如何借着一曲美妙的赞美诗,打开了文明尚未开化的南美洲土著瓜拉尼族人的心门,从而止息干戈,建立友谊,并将天国福音的种子种在他们心中,带领他们实现生命翻转的历程。
借此故事,朱牧师向大家表示,相较于语言和文字,音乐拥有能够跨越地域与种族的隔阂的力量,而这也正是福音之所以能够在南美洲扎下根基的重要因素。
从圣画《圣塞西莉亚》谈圣乐美学观
随后,朱牧师围绕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拉斐尔的画作《圣塞西莉亚》向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向大家阐明了圣画与圣乐之间奇妙的共通之处。
拉斐尔画作——《圣塞西莉亚》
在分析画作之前,朱牧师首先围绕画作的主人公圣塞西莉亚的生平向大家进行了介绍:圣塞西莉亚是公元4世纪时期的一位圣女,时逢基督教大逼迫时期,其丈夫因为安葬殉道基督徒而被官兵抓捕殉道而死,而塞西莉亚也没有因此退却,依旧坚守信仰,随后也走上了为主殉道的道路。但是,由于塞西莉亚优美的容貌与歌喉,使得刽子手在行刑时出现了分心失误,使得其在极其痛苦悲惨的状态下离世。后世为纪念塞西莉亚的殉道,将其追封为圣女。
在介绍完画作背景后,为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朱牧师又从横向与纵向的画面构图先后向大家进行了解析:
在画作的上层部分中,描绘了六位天使在云中颂唱的场景。而在中世纪时期,“六”即为完全数,象征上帝用六日创造天地。而在这六位天使之中,又被分为四人与两人小组,则正是迎合了哲学家柏拉图所认为的“1:2”的和谐原则,从而形成了完美的八度共振。
而在画作的下半部分中,保罗、约翰、塞西莉亚、奥古斯丁、抹大拉的马利亚五位圣徒从左到右依次站立,各有所思。
朱牧师首先从画面最左侧的保罗讲起,他引用哥林多前书13章1节经文向大家表明,使徒保罗对于圣乐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其之前的讲论中,他也曾明确提到:“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参 歌罗西书3章16节)而这也正是圣乐的最终功能——向神献上颂赞。
在保罗右侧是使徒约翰,他的脚下画着一只鹰,而这只“鹰”则象征其所著成的《约翰福音》以及《启示录》。而约翰的头偏向圣徒奥古斯丁,仿佛正在与其探讨着音乐的奥秘。
而在画面右侧中,手持权杖者则是圣徒奥古斯丁,朱牧师介绍,奥古斯丁本人对于圣乐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其名言“如果我只是受了歌声的感动过于受歌词的感动,那么我就有罪了。”则完美体现了他对于圣乐的深刻理解。
借此,朱牧师提醒大家,当聆听圣乐时,若仅仅只是被优美的旋律打动,却没有明白歌词背后所蕴含的神学意义时,那么我们则是以自己的感觉去取代了上帝的感觉,而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画面最右侧,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她的目光正在与观众对视,意为邀请观众一起来聆听交流音乐的奥秘。
而画面的最中央,也正是本画作的主人公——圣塞西莉亚。她的脚前摆满许多乐器,手持中世纪风琴的她却抬首仰视,望向天上的天使。可见,当她听到天使的歌声时,就再也无力演奏手中的乐器了。
牧师介绍道,画家描绘圣女如此动作实则体现出的是中世纪的音乐美学观,即“声乐是优于其他乐器”。
纵览整幅画作,位于画面最下方的黄色主色调的各色乐器象征着“地”,而画面上部的蓝色天空则象征着“天”,而中间的五位圣徒则类似五根立柱,矗立在天与地之间,成为了二者奇妙的连接。
而对于如此的构图,朱牧师给予总结道:“当人的独唱或合唱的颂赞歌声响起时,其余一切的乐器都要在人声面前让路。因为唯有人声才是最为重要的乐器。”
随后朱牧师补充道,上帝所创造的音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宇宙万物之声,第二类是人之声,第三类才是人手所造的各类乐器的音乐。而在三者之中,唯有人声既能够发出乐音,又能够咬字清晰,传递信息。因此,在赞美敬拜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以上帝所赐给我们的声音去向祂表达颂扬。而这也正是拉斐尔这份圣画背后所展现出的中世纪的音乐美学观。
同时,牧师话锋一转,向大家表示,就算放诸当代,这种乐美学观也依旧适用于如今的圣乐敬拜中,但可惜的是,现今许多基层教会却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误区,过于注重乐器的作用,而忽略了人声的音乐,甚至有些教会将乐器摆上了圣台,取代了圣诗班的位置,实属令人惋惜。
汉斯昆、巴特与莫扎特
在第三部分中,牧师又围绕汉斯昆、巴特两位不同教派的神学家对于音乐家莫扎特的评价,向大家介绍了神学家与音乐家眼中的音乐。
牧师表示,尽管汉斯昆与巴特分别属于天主教与新教,但是两位神学家却对于莫扎特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了一致的赞扬与肯定,而原因则都是因为:莫扎特纵使在面对所有消极时,依旧在音乐或神学上肯定了神的救恩。随后,牧师借助巴特对于莫扎特的评价向大家阐明了莫扎特音乐中体现的自由——包容与约束、凝重与轻盈、自由与中道。
借此,牧师带领大家放眼回望基督教整体历史,并借用音乐神学家巴赫的事例向大家证明,音乐不仅能够逾越语言的鸿沟,同样也是能够超越宗派。
圣诗是神学的缩影
延续神学家与音乐家在声乐中产生奇妙共鸣这一话题,朱牧师进而引申出了第四部分的内容,即圣诗是神学的缩影。
牧师表示,圣诗实际上是借助歌词的内容将神学的意义表达出来,例如在初期教会中,就曾出现过异端教会与正统教会使用圣诗来传递神学思想的事例。
随后,牧师向大家先后展示了《你真伟大》《圣哉三一歌》《千古保障歌》《教会根基歌》等多首圣诗,以此向大家阐明了不同曲调、不同内容圣诗背后所蕴含的诸如三一论、圣灵论、教会论等诸多深刻的神学含义,进而向大家点明了“音乐是指向神学”的真理。
最后,牧师向大家表示,希望能够借助此次圣诗讲座的分享,让大家在领略历代圣乐先驱如何用音乐的语言去表达神学思想的同时,也能够对于传统圣乐拥有更多以及更深入的了解,以帮助教会建立正确的圣乐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