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圣经》的故事
我是接受耶稣做我生命救主的普通人,我出生在一个基督化的家庭中,但也曾悖逆和放荡,后来因为上帝的恩典而被改变。基督徒经常会彼此分享每个人的悔改以及蒙恩经历。有人称自己是从小信主的,也有人幽默地说自己是“半路出家”的(一般是指原先不信,之后因为某些原因转信耶稣的),而我却认为自己是两者兼备的。因为从小跟随家里的长辈信,之后逐渐离开信仰,又因为神的恩典而真正归向,而归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病得医治等其他原因,而是和《圣经》有关。
曾几何时,《圣经》对我来说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本书。幼时的我可能受父亲的影响还算比较喜爱读书,但又因为父亲在我年幼时经常在外地读神学或者忙于教会的事工,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我。小时候的我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因为我家只是普通的农村家庭,没有特别好的阅读条件,能接触的也只有这些书了。对那时候的我而言,我家有的且适合我看的,都看得差不多了,就只剩下《圣经》没有读了。父母自然是鼓励我读的,但那时候的《圣经》大多是竖排的繁体,与日常所习惯的横排版的简体并不相同,且有些内容还比较枯燥其中还夹杂着生字,很快失去阅读的兴趣。虽然有时父母也会带领我进行阅读和背诵,但总的来说,自主的阅读性总是不如其它来得要高。它只是一本书,和我日常读的书没什么两样,这算是我对《圣经》的第一印象吧。
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对《圣经》的印象发生了变化。它虽然还是一本书,却是一本令我生厌的书。在我两三岁时,父亲去外地读了神学,回来后便在本地教会侍奉。那时候在教会侍奉是不容易的,而他身后的家庭更不容易。我慢慢长到十几岁的时,去了另一个乡镇寄宿读书。我在学校遇到了不同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生活。在我们当时那个地方,甚至是现在传道人并不是众人皆知的身份。每次自我介绍时,当我说出家人是传道人的时候,不仅是同学们,就连老师也大多一脸茫然,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再细究,大家都会一脸轻蔑,原来就是信耶稣的啊,就是教堂念经(指《圣经》)的(他们不懂,只能这么认为和称呼)。那时候的我,刚开始会和他们争辩,可能每个孩子都会认为自己的父亲是最好的吧。但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我的价值观开始被世俗影响,认为只有挣到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这种“穷传道”真不是什么光鲜的,就耻于争辩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每逢看到《圣经》时,总是产生厌烦的情绪,不要说去阅读,不把它扔掉就已经很控制了。当时的我认为,如果没有《圣经》,我也不会在同学们面前丢脸;没有《圣经》,我家里也不会信,也不会在教会,更不会有些打着基督徒名号的人来故意找茬;如果没有《圣经》,我家里的生活一定会更好。对此,我曾有过很多幻想。
读了高中后,我走上了社会,因为我觉得读书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有在残酷的社会中真正生存下去才是最好的,我并不想成为学校里的书呆子。进入社会后,我只能适应,因为我改变不了社会,只有主动被社会改变。而且,我认为这才是成熟的,也是一个走向成功的人必备的思想。为了适应社会,我再也不想做文绉绉的学生,不想做凡事乖巧的基督徒,只想成为一个“社会人”,也真正成为了一个“社会不良青年”,从外表到谈吐,所流露的皆是如此。我认为这才是成熟的标志,《圣经》、信仰、上帝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已经被抛到九霄云外。但上帝总没有丢弃我!在一次大学生团契中,神改变了我,并不是藉着那次营会,而是藉着《圣经》,藉着一位阿姨和我的交通,和我分享《圣经》的话语,圣灵便在我的内心动了工。就那一次,我被翻转了,再也不是曾经的浪子,再也不在世俗和污秽中流浪。上帝居然用曾经被我轻视、甚至丢弃的《圣经》改变了我。这本身也是一件神迹,神的爱是切实的,正如经文所记:“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他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得后书3章9节)
所以,这《圣经》真的只是一本书吗?如果是,它为什么可以在一瞬间翻转人的生命呢?《圣经》不仅是一本书,它是上帝的道,是神所默示的(参提摩太后书3章16节),也是我们的全部。我被神的感动和改变后,明白了上帝的呼召,便走向了奉献之路。前前后后,我读培训班和神学院有六年之久,如今走进教会侍奉。在侍奉的过程中,我再一次地感受到《圣经》远远不仅是一本书,它是神的话,是神赐给人的特殊恩赐,是我们亲近他的机会,是我们人生的方向,更是我们的所有。失去了《圣经》的基督徒,会走偏神要人走的路,而失去了《圣经》的人,也将会无法真正看见和认识主。
这是我与《圣经》的一点小故事,其实也是与神之间的一点小故事。它不能代表什么,却可以见证上帝赐给人的恩典。这恩典是确实的,也是伟大的,更是无法取代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