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版

张竹君——创中国近现代医学“六个第一”的女基督徒

问候亲爱的弟兄姊妹在基督里平安!在妇女节的前夕,我们来追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创造了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同学西医的首位女生、中国第一位女西医、第一位创办了医院的女子、第一位参与辛亥革命的医院的女院长、第一位中国近代史上女子企业家、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的“六个第一”的女性基督徒——张竹君前辈。

一、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同学西医的首位女生

当时,在广州有一家基督教创建的教会西医医院和医学学校:“博济医学堂” (Canton Hospital),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医科学校,现在为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这个医院的前世今生是这样的: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183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又被按立为牧师并被派往中国传教。

1835年,伯驾在广州十三行新豆栏街丰泰行(今豆栏上街)创办眼科医局(Ophthalmic Hospital),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西医院。至鸦片战争前,眼科医局已接诊了一万余名患者。1855年,伯驾离任,眼科医局由另一名医学传教士嘉约翰(John Kerr)接办。1856年医院毁于战火。1859年1月,嘉约翰将其重建,并命名为“博济医院”,后迁往仁济大街。在主管医院的40多年里,嘉约翰做了数万例手术,并开创了中国现代医学史上多个第一,包括:

实施第一例剖腹手术;创立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博济医学堂;创办第一本医学杂志,并翻译了34部西医书籍;培养第一批150多名中国籍医生;1840年4月,《中国丛报》发表目前保存下来的最早西医病历——林则徐的病历;1866年,开设中国第一家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这是晚清最著名的西医院,也成了中国最早的医学学堂。孙中山先生就以“逸仙”之名在博济医学堂求学,虽然在这里学习仅一年,但是他却直接为院长嘉约翰提了几个建议,至今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们所津津乐道。其中有一条就是孙中山提出要撤去课室中男女同学座位之间的帷幔,同时要求允许男生参加妇科的临床实习,理由是“男医生以后也会遇到妇科病人”。在嘉约翰看来,这些措施本来就是为适应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在他的祖国并无此规定,因此欣然接受。因此,“西关小姐”张竹君就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位就读的女学生,也是至今为止查考到的中国近现代首位医学学校的女生,因此说她还是孙中山先生的校友。

在广州中山二院院方至今还保留着张竹君的求学记录,显示她于1897年入学,1900年以优等生的成绩毕业。所以她荣登中国第一所男女共同学西医的先河之名是名副其实的。

二、中国第一位女西医

如果谈论起历史上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西医,那么张竹君这个名字,必是绕不过的一座丰碑。

出生于1876年的张竹君,绝对称得上出身名门。张竹君出生在广州番禹,父亲张世蒸是当朝三品大员,精通数学,著有《弧三角法》《测量备要》等书;二伯父张世熙,对机器制造工艺深有研究,同治十二年起任广东机器局帮办,后任石井兵工厂监工等职;从叔父张世鉴,毕业于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博济医院,为独立开业的西医;大哥张圻,毕业于南洋荷活士汽机专门学校工科,任制造西局帮监工;二哥张焱,毕业于广东军事学校步兵科,充制造西局管料;三哥张鑫,香港皇仁书院英文科毕业。

张竹君八岁那年,曾因患上严重的脑部疾病而导致半身不遂,“脑气筋病,半身麻木”,家人遍请了附近的中医大师情况都没有好转,后来在“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她被送到了西医开设的博济医院,经过院长、美国传教士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医生精心医治,张竹君竟然痊愈了。这段经历让张竹君与基督教和西医结缘,“于是皈依基督并跟随教会医院的美国医生学医”。此后,颇有主见的张家千金张竹君对那些“香闺技能”从小就秉持着排斥的心态,反而早早就立下了志愿要当一名医生——还是当时极为稀少的西医大夫。

家人一开始觉得是小孩子玩闹,也就没有放在心上,谁承想她真的背着家人跑去上了博济医院(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南华医校,后转入夏葛女医学堂。

1900年张竹君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三、第一位创业办的医院的女性

张竹君在她闺蜜徐佩萱(同盟会领袖黄兴的妻子,后改名徐宗汉,广东香山籍上海富商徐润的侄女)变卖首饰的资助下,两人大胆地在广州荔湾开办了一所名为“禔福”的医院,自任院长,她们秉持为平民看病的原则,专为平民百姓看病。张竹君自任院长,开国内女界创办医院之先。张竹君医术精湛,爱护病人,且擅长演讲,因此极富有号召力。每当她倡办医院和女子学校时,都得到富商太太的赞助。

1901年她集资创办褆福医院于西关荔枝湾畔,这是广东第一所国人自办的西医院。不久又创办南福医院于珠江南岸的漱珠桥侧。这两所医院都为平民治病。

张竹君自觉的把信仰与爱国结合起来,在热心宣传教育的同时,关心国事。她创办的两所医院都设有基督教福音堂,“每逢星期六及星期日,广招亲友多人,在内宣传基督教,间或批评时政,鼓吹维新学说。于是城中教育界及报界中人大为倾倒,每周宣讲圣经时,座中智识阶级及非基督徒几乎占过半数,其号召之能力可知也。”(《革命轶史》第二集,第37页)由此不难看出其实说基督教中国化早在张竹君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在这里,聚集了一些名人,就连著名的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马君武都忍不住为她倾倒,还专门写了《张竹君传》刊登于《新民丛报》,里面不乏“女权波浪兼天涌,独立神州树一军”的赞誉之词。

同年张竹君在广州创办育贤女学,1902年又与马励芸、杜清持等女士一起创办私立公益女学。

据基督教全国两会“中国基督教杰出爱国女性”介绍:“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张竹君常常以仁爱待人,她关心贫苦民众,热心服务社会,无论在广州还是在上海,只要遇到贫寒的患者诊治费、药费、手术费等都可以减免,有时候还可以赠药。这样,求诊的虽然多,但收入有限,以致她自己生活有时非常拮据。”

以上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让张竹君包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女性创业办医院” 和“广东开办女校先驱”三个桂冠,被当时的世人尊称为“女界之梁启超”。

四、第一位参与辛亥革命的医院女院长

1904年,张竹君到上海发展,几年下来,就开了几家医院。这期间,张竹君的好友徐佩萱去了一趟南洋,加入了同盟会,回到广州后,开了一家画店,作为联络站,改名徐宗汉,积极从事革命工作。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张竹君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任会长。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史称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徐宗汉、宋教仁北上,但由于清朝关卡检查严密,无法到达武汉。

他们千方百计绕道来到上海,徐宗汉找到了张竹君帮忙。张竹君明知前路危险重重,随时会掉脑袋,但她把生死置之度外,一口答应想办法把他们送到武汉。几经商榷,张竹君组织医护人员成立中国赤十字会救护队,前往战场救助伤员。他们一行数十人,由张竹君领队,黄兴、徐宗汉、宋教仁也在其中,登上英商怡和公司的江轮溯江而上,果然躲过沿途的检查。

1911年11月27日,清军反攻,汉阳失守,长江被清军封锁。张竹君借赤十字会的渡船,再次冒险护送黄兴和徐宗汉从汉阳渡江到武昌,让他们安全脱险。

张竹君率领的中国赤十字会的宗旨是“本人道主义,救护因战受伤之人,不论何方面人,视同一体。”救伤队在武汉枪林弹雨中工作了一个月零三天。伤员多,工作量大,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120多名会员克服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困难。

“躬率高足驰赴战地施展仁术,救死扶伤,志虑宏远,宗趣正大,南丁格尔之再见”。在1911年10月21日的《申报》上,上海五洲药房经理项松茂刊登致张竹君的公开信,称赞张竹君的义举,并积极捐赠物资。至今,张竹君亦被誉为中国赤十字会创始人,“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

张竹君也几次遇险:1911年11月 10日,她在汉口登船去武昌,清军突然而至,向她开枪,幸亏小船疾驰而去,一连7枪都躲过了;1911年11月15日,她率队去汉阳作救护工作,因劳累过度无法步行,只得由轿子抬着前行。队员们都佩着赤十字臂章,队列前后都打着赤十字会旗,可就在他们通过汉水浮桥时,清军竟向他们开枪,见没打中恼羞成怒,朝刚登岸的轿子开炮。幸亏有人听到炮弹的呼啸声,猛然将张竹君连人带轿推倒在地,才逃过此劫。

在一次手术中,张竹君的左手被划破,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但仍然坚守岗位。她率领中国赤十字会救伤队,出入枪林弹雨,救疗受伤士兵1300余人,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敬仰,西方报刊也多次报道颂扬,被称为“热心办事,可为中国四万万人模范。”

张竹君回到上海的时候,各界举行了迎接英雄凯旋式的盛大欢迎会。起义军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又授予她“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彰其功德。

张竹君与东北也有渊源:1904年2月,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展开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东北盛京地区有数万中国人死于战火,伤者无数。张竹君随万国红十字会深入东北(据记载,主要是辽东),救护日俄战争中受害的东北同胞。

五、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企业家

张竹君积极倡导妇女解放,鼓励女子要独立自强,并认为在封建专制下,中国妇女在思想经济身体上面临着至少有十一种危险。张竹君认为,“欲救空论,必与实业”,即以兴办实业为女子“自立之首基”。一方面,张竹君提出在“女子兴学保险会”内附设女学堂及女工艺厂的构想,“会中女士其所生子女,必须读书……往工艺女学堂肄习手工,授以资生之力”;另一方面,张竹君吁请爱国女学校附设“手工传习所”,并得到了校方的首肯。1904年5月,张竹君创办的“手工传习所”开办,首日即有生徒数十人报名。除了上海务本女塾及宗孟女校之学生投来志愿书外,杭州女学校甚至“提校中公款,派遣学生数名到沪学习”。初逾半月,后因“校内讲堂地狭,不敷坐位”,张竹君只得于沪北江湾另租赁高大洋房,并更名为“广东育贤女工厂分院”。“手工传习所”的设立,对于启发女界思考如何发达“实业之学”不无促进之处。张竹君凭借实业成绩赢得了舆论溢美之声,《警钟日报》称其为“女界之张季直”(即赫赫有名的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张竹君设立的女工艺厂,广招学员,向她们传授编织等技艺,以帮助了女子自立、自强。

据史料记载:张竹君一生创建了十所女子学校和一个女子工艺厂。然而,张竹君在这方面并非一帆风顺。在兴办女子实业的过程中,是依托在学校的“校办工厂”,张竹君尽管一度得到男性同盟者的资助,但报之以冷漠态度者亦不乏其人,令其诸多努力似显疲软无力,由于张竹君扩充女子就学规模,组设“广东育贤女工厂分院”,引起了该校校董的不满,遂污蔑张竹君“怀有野心……暗中运动职员及多数学生,突然离校”,因此受挫。她创办的企业虽然不大、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影响,但是她确实开创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的女子办的企业,其为女同胞的独立和走向社会、实业救国的意义更加深远。

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

1904年11月,张竹君在上海创办女子中西医养病院,自任院长。不久又设有派克路诊所。1905年,张竹君与李平书先生合办上海女子中西医学校,这是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医科学校。1909年,上海医院成立,张竹君被推举为监院(院长), 其在上海的影响力不亚于在广州时。1901年,她将南福医院改名育贤女学,亲自登台,讲授医学、天文、地理等课,开启了广东女学之先声。张竹君不仅要亲自授课、行医,还要监管学校和医院的各项琐事,全为慈善义举。学校虽是女校,医院虽重产科,但并不只收女病患,张竹君需要合理调度男女护工,尤其还要时时留意男女病患不同的饮食起居,十分忙碌辛苦。

1904年10月下旬,张竹君办理的“广东育贤女工厂分院”亦随之遭遇挫折。因乏经费,该校一度行将散学,张竹君竟险遭“暴力”对待。房主以欠租三月,“声言钉门,校中纷扰……学生倍觉恐慌”,沪上名绅士李平书,晚号“且顽老人”,宝山人,接触洋务较早,在广东为官多年。李平书听友人说起张竹君创办的育贤学堂行将解散,即前往察看,发现债主已准备封门,李平书对债主说,一切由我负责。他遂鼎力相助,为张竹君主动垫付租金,该校师生方始安心就学。

张竹君也是中国女权的最早倡导者和先驱之一。她的身上,拥有一股当时女性少见的“英气”——敢说敢做,从不畏惧世俗眼光,她说:“任何非讥诋谤,任何耻辱牺牲,我都是不管的。”张竹君献身社会事业,终生不婚。然而每到星期日或公共假期,她的家里,总有二十个少男少女喊她“爸爸”。

这些“儿女”,都是她抚养的孤儿。

1964年,张竹君在上海归天家,享年86岁。上海成了这位“女扁鹊”的安息之地。如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还藏有“张竹君医照”。

伟哉!前辈张竹君,弘扬基督献出爱心。
壮哉!前辈张竹君,吾辈榜样传颂至今。
试看今日神州中兴,前辈在天国闻佳音。
继往开来荣神益人,爱国爱教向标竿奔。

“张竹君的一生都是从事医务与服务社会的工作,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一位爱国基督徒所具有的高尚品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主编:《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中国基督教诸前辈的爱国业绩”第八章,第375页)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tougao@fuyinshidai.com)、电话(010 - 5601 0819或025-87770337)或微信(fuyin20062019)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