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信徒怎样更好地融入他乡教会?不妨看看这里的教会怎么做
“想留留不住。”在之前的一次走访交流中,南方某城市教会的一位牧者向笔者讲述了自己教会面对外来信徒群体的无力感。抑或是出于语言风俗的差异,在他所在的教堂中,不少外地信徒似乎始终缺乏“融入感”,除了主日以外,教会其余聚会中基本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
“我们接待同工想过很多方法,希望能与这些新面孔坐下来多聊聊,但他们却总是匆匆离开。”对于这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弟兄姊妹,牧师在理解共情之余,也流露着些许无奈。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而在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成为大中城市的一分子的同时,也为城市教会带来了全新的境况与挑战。如何吸引更多身在他乡的基督徒走进当地教堂,怎样借助更细致的跟进牧养,进而让他们委身成为其中一员,这也愈发成为许多城市教会牧者需要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然而,在位于华南沿海的R市中,这里的教会不但跨越了风俗与方言阻隔,巧妙化解了外来信徒的融入难题,甚至还成为其中许多弟兄姊妹的属灵“第二故乡”,同时也在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异乡客”走进教堂。
近日,笔者在走访交流中与当地牧者就此话题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在外来信徒牧养方面的经验,以资各位关注此话题的牧者参考。
“引进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地处沿海的R市迎来了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外地人涌入当地打拼并成家立业,而这其中自然也不乏许多基督徒。为了照顾关怀到这些远道而来的主内灵胞,当地教会独辟蹊径,从间接扶持入手,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与呵护。
“为外来信徒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说起当地教会对于外来信徒牧养的经验,两会负责牧者H牧师开门见山地介绍道。在R市的城区教堂中,除了牧养关怀以外,外来信徒还能够享受到来自教会在资金、人力、场地等各个层面的鼎力扶持。“外来弟兄姊妹没有建立聚会组织的,我们教会帮他们建立组织;找不到聚会场地,我们教会来提供;没有讲道同工,教会来派遣;奉献不够,我们来支持……只要是合乎真理且符合实际需求的需要,我们本地教会一定会全力协助,为他们搭建好聚会活动的平台。”
至于为何如此强调平台的搭建,牧师向笔者解释,人大多都有一个固定的概念,世上漂泊的人已然不易,灵命上更需要找到安然居住的固定居所。“在主里我们本就是一家人,为这些外来弟兄姊妹提供一个家是理所应当的。”
在有形的资源上为外来信徒提供扶持之外,当地教会还从堂会组织架构方面进行资源倾斜,邀请外来信徒进入堂委班子,为其提供发声渠道,以切实提高他们在教会的委身感与参与度。
“在我们这里的城区教堂,每次堂委选举时会特别为外来信徒留一两个名额,让他们有机会实际参与到教会决策层的工作。”另一位同在两会服侍的牧者告诉笔者。而在当地,此项制度已经成为各个城区堂点中约定俗成的传统。
在这位牧者看来,很多时候,外来信徒难以扎根融入他乡教会的原因之一就是教会没有看到外来信徒的需要,而当这些本就难觅归属的“游子”的需求与意见难以得到教会重视时,委身感与联结感自然无从谈起。“如果教会能够给予外来信徒一个发声的渠道,并借助牧养关怀真实关顾到他们的感受时,他们自然就会把教会当作自己的家。”
不仅如此,教会还尤为看重外来信徒群体之中的“有经验者”,曾在家乡教会做过侍奉同工的弟兄姊妹,教会会鼓励其担任侍奉队伍的核心同工,以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恩赐。
现如今,在R市当地,许多外地信徒不仅拥有了固定聚会场所,并且还能实际参与到教会大大小小事工的各个方面,每逢圣诞节、复活节,教会中也常常能够看到这些外来弟兄姊妹奔忙侍奉的身影。
“走出去”
除了借助外部的资源扶持与制度倾斜将外来信徒“引进来”以外,R市的教堂还从教会牧养与探访制度着手,主动作为,以“走出去”的姿态去拥抱更多平信徒。
交流中,两会牧者向笔者介绍,在当地城区,凡是外来信徒达到一定规模的教堂,必然会在堂内设立一位外地信徒专项关怀的堂委,专人专职负责这一群体的牧养、探访、管理、栽培等各方面工作。“不管是找本地还是外地同工,教会必须得有这个岗位。”牧师说,“如果只是随便找一个义工兼职负责的话,其很难在对外地信徒的关怀上有热心和忠心。”
不仅对于岗位设立尤为重视,在具体人员任用方面,当地教会同样有着十分严谨的标准,即优先选择有讲道恩赐的牧者同工进行担任,“相较于平信徒,常常出现于讲台之上的传道人是更能被外来弟兄姊妹信任并认可的,”提及原因,牧师如此表示,“同时,这也代表着我们当地教会对于这一群体的高度重视。”
也正是由于做好了未雨绸缪的主动预工,目前在当地教会中,外地信徒的牧养管理并没有随着后来者的不断加增而变得杂乱,反倒愈发有序。在部分教堂的专项关怀堂委的扶持下,外地信徒群体不仅培养出了自己的侍奉同工队伍,甚至还输送了好几位年轻的神学生。
尽管在多年的实践中,当地教会在外来信徒的牧养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探索模式,但是,在H牧师的眼中,对外来信徒的关怀探索还有更多需要“走出去”的工作。
“外来的信徒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层次——举家落户的、长期工作的,还有就是临时务工的流动群体。”他表示,对于前两部分群体而言,当地教会可以继续借助已有的关怀进行委身感与亲近感的建立与坚固,而对于流动性更强,与教会的联结关系更加薄弱的流动务工群体,还是要借着更加广泛与细致的探访去做好关怀与照料,“不同的群体需要不同的关怀,虽然不期待能留住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希望能把主的爱尽可能留在每一个在外乡打拼的弟兄姊妹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