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逃难到中国的俄军战俘,是如何改变上海的城市面貌的
有人说:“要看百年的中国,必须去上海”。此言非虚,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埠的地方之一,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而老上海不少建筑的出现,则是与一位逃到中国的俄军战俘分不开的。
这位战俘叫拉斯洛·邬达克,他是匈牙利籍斯洛伐克人。1893年他生于当时奥匈帝国兹沃伦州首府拜斯泰采巴尼亚的一个建筑世家。21岁那年,他毕业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建筑系。踌躇满志的人,正在成为建筑界的一个新星,可时局的却出乎人们的意料。
就在这年,随着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邬达克以炮兵军官的身份加入奥军。可在战场上,他被俄军俘虏,被关进了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陷入了混乱。他借此时机逃出了战俘营,辗转来到了上海。
流落异乡,一贫如洗的邬达克幸运地赶上了上海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而靠着建筑系的教育背景,得以进入美国人经营的建筑公司克利洋行工作。他在洋行的七年里,与来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国海归的建筑师广泛交流,将各种建筑理论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济大学博士华霞虹指出:“邬达克的建筑作品早期有西班牙和东欧的情节,后来受到美国Art Deco(装饰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显示了先锋性。”
而上海的沐恩教堂是邬达克的代表作品之一,现在的沐恩堂建于1929年,为新哥特式风格。教堂坐东朝西,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邬达克设计的特性。
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西南角有塔楼一座,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远东第一高楼“,上海国际饭店同样出自邬达克之手。这座建筑是他先锋建筑理念的代表作品,根据记载:“雄浑的体量、美国摩天楼式的造型以及83.3米的高度。国际饭店更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楼板,造型高耸挺拔,是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摩天大楼的翻版。在国际饭店建成后的半个多世纪,上海乃至全国居然没有建成过一座像它那样的摩天大楼。”
此外,大光明影院、铜仁路上的“绿房子”、“红房子医院”、上海中西女中(今第三中学)、圣心女子职业学校、息焉教堂等等老上海著名建筑,都出自邬达克之手。据统计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在上海设计并建成的项目不下50座(单体建筑超过100幢),其中25座老建筑更是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足见他对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的巨大影响。
1947年,邬达克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定居,直到1958年过世。据统计,其一生设计、建筑的作品中,有九成左右都在上海完成的。
延伸阅读:《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本书作者华霞虹博士认为,邬达克在上海作品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分布之广、质量之高,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不多见。同时,邬达克活跃在上海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世界范围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和近代中国建筑行业和学科蓬勃发展的时期,留下了大量工程记录和历史图纸。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