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称呼印度人为阿三?
最近印度改国名为婆罗多(巴拉特)的事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与调侃,“阿三”一词再度成了热搜。那么国人为何会称呼印度为“阿三”呢?
一般认为,阿三一词源于近代的上海滩,当时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租界,并把警察制度带了进来。当时租界的外国巡捕主要有俄罗斯的罗宋阿大,越南的安南巡捕(法租界)以及来自印度,裹着红头巾的红头阿三。
19世纪时,英国是“日不落帝国”,为了维护全球霸权以及殖民统治,就需要建立强大的军警部队。但本土的英国人毕竟有限,于是他们就从殖民地征兵,扩充军警的规模。因此上海滩、鼓浪屿等租界就出现了来自印度的巡捕。
印度巡捕在租界,免不了要跟当地人打交道。而在英国警务的用语中,人们都称呼警察为“阿SIR”,在香港的警匪片中,也常能听到这个称呼。而上海人使用吴侬软语,他们又喜欢使用“阿”这个字,就这样久而久之,就把“阿SIR”的谐音念成了“阿三”。
作为在华的“二鬼子”,印度巡捕常有欺负国人之举。不少中国作家、外国传教士都记载过印度人拿着警棍殴打国人的事。因此当地人非常厌恶他们,加上他们又是英国人的奴仆,因此又多了一分蔑视。而在上海话中,“三”这个字又往往带有贬义,是骂人的话。我们熟悉的,瘪三、十三点、猪头三等等都是出自上海方言。因此,这个“红头阿三”(他们带着红头巾)词汇就成为了老上海印度巡捕的代名词。
“阿三”这个词充满了诙谐色彩,再加上印度国内经常出现的奇葩事情以及对华不友好的态度。于是在互联网时代,原来上海滩称呼印度巡捕的“阿三”,就成了印度的代名词。
上海滩的红头阿三来自于印度一个特殊族群——锡克教徒。15世纪时,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区,有个叫那纳克的思想家,他出身于印度的刹帝利种姓(仅次于婆罗门的第二种姓),但强烈反对种姓制度。于是他综合印度教中的吡湿奴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教义,创立了锡克教。
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尊奉祖师。反对任何偶像崇拜。强烈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尤其提高妇女地位。需要指出的是,锡克教与亚伯拉罕系的一神论信仰不同,他们相信业报轮回的说法,并认为只有借助神和祖师的帮助才能彻底解脱轮回之苦。
锡克教徒最有别其他人的地方,在其外在装饰,根据戈宾德·辛格于1699年制定的锡克教徒必须遵守五条“卡尔萨戒律”,分别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包头巾),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这也是上海滩巡捕戴着头巾、留着胡子的原因。而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锡克教徒。
目前印度国内的锡克教徒,也就2000多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仅仅占到总人口的2%左右。而在近代时期,由于镇压印度人起义有关,他们成为英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侵华战争中,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火烧圆明园事件,就是英军中的锡克教士兵所为。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