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为何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
位于福建东南的泉州古城刺桐,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在202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先秦时期泉州一带是闽越的属地,直到汉武帝灭亡东越国后,这里才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统治。西晋永嘉之乱时,一些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泉州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
唐代时期,随着国家富强,对外贸易得以发展,包括广州、泉州在内的南方港口,逐渐发展起来。而到了宋代,泉州逐步取代广州(黄巢屠城后逐渐衰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首先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刺桐位于晋江下游北岸,东临大海。泉州湾海岸线曲折漫长,水道深邃,拥有“三湾十二港”。在这中世纪时属于天然良港,足以吐纳自如地任由中外商船出入。
其次泉州的造船技艺十分高超,能够建造远洋的船舶。刺桐人从小生活在海边,都是优秀的水手。再加上罗盘、水密门等技术的支持,让刺桐拥有了航海的基础条件。
再次在宋代时期,中国北方不少地方都饱受战火的蹂躏,南宋尤其严重。而刺桐位于东南,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是对外贸易所必须的。
最后宋王朝十分重视海外贸易,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融入国际社会。他们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派遣官员管理对外贸易,给各国客商提供了扶持与保护,再加上宋代商业发达,自然吸引了无数外来商人。
宋元时期,刺桐经济发达,各国商品在此互通有无。从这里输出了中国的茶叶、瓷器、绸缎等等商品,而外国的珠宝、香料和药物也进入了中国。当时市舶司每年盈利都高达100万缗。
因此当元代时,马可波罗来到刺桐时惊叹到:“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驶往各地出售。这里的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运往亚历山大港以供应西方各地所需的数量却微乎其微,恐怕还不到百分之一。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对外贸易的繁荣,自然带动了文化昌盛,当时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在刺桐汇集。泉州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也是源于此。因为在这里除了有世界三大主流宗教、中国本土信仰外,还有印度教、摩尼教、拜火教等等宗教徒的活动轨迹。
这样的文化格局也促进了泉州文化的多元融合,在这刺桐十字架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泉州出土的基督教古代墓碑、石刻大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出现了不同文化交融的特点,尤其以佛教艺术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的乃是十字架下都会出现莲花的图案,这种借鉴佛教莲花的艺术,被称为“刺桐十字架”。
墓碑上装饰的天使也与西方绘画中不同。比如1946年在通淮门-小东门一带出土的一块墓碑上,雕刻着一对飘带天使,头戴冠帽,耳下有垂环,肩上有飘带,袖袍宽大,与佛教的飞天形制相似。这既是福音在刺桐传播的见证,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佳话。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到:“突出地展示了在公元10 - 14世纪亚洲海上贸易的高度繁荣时期,泉州地域一体化结构和关键的制度、交通、生产、市场和社会文化因素使它成为一个全球级的重要商业中心,体现了泉州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