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情系故土担使命 殷勤服侍留美名——记山西霍州市辛置镇教会郭珍梅牧师
在晋南临汾市霍州、洪洞、汾西县交界的辛置一带教会,提起一位老牧师郭珍梅,许多信主的弟兄姊妹都很熟悉。她少年时上过教会学校,后来在大队当妇女主任,随军后担任多年居委会主任,部队被服厂工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着师母的一句话,她和全家放下优越的都市待遇,来到霍州辛置矿区,开荒布道,传讲福音,建立教会,牧养管理。从洋溢着青春活力到满头华发腰身佝偻,建立了周边的十来间教会,信徒不断增长,生命不断提升,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在她身上有什么蒙恩的见证?她在服侍中又经历了哪些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国庆长假期间,带着这些疑问,我专程拜访了郭牧师。
在辛置矿区一所简陋的单元楼,我见到年已88岁高龄的郭牧师和92岁的老伴。她精神矍铄,眼睛炯炯有神,思维敏捷,记忆力尚佳,谈吐流利,身上焕发着从神而来的光彩。
他们与我的外公都是洪洞县辛村乡登临村一个村的同乡,并且与我曾任牧师的外公梁文海(字涌泉)以及我的母亲都很熟,所以有了几分亲切感。她打开记忆的闸门,娓娓道来过去所经历的故事——
启蒙,孔庄上教会学校
郭牧师的家乡登临村,是当时汾河西岸的一个大村,福音传入较早,有深厚的基督教氛围。村里走出了梁文海牧师、刘崇俭牧师、郭珍梅的父亲郭宗魁执事、卫承恩长老、郭珍梅牧师等被神大大使用的神的仆人。她父亲为主奔波多年,劳碌侍奉,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礼拜是在刘文秀(刘崇俭牧师父亲)家里,有六七十人参加。我母亲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和外祖母经常一起到她家里唱诗祷告的情景。我外祖父当时也是刚从东北传教回来,因着信主的默契,两家人关系非常融洽。
她幼年正是日寇侵华兵荒马乱时期。他父亲作为教会负责人,经常机智地与日本鬼子周旋,保护了村里的信徒。后来她被送到离家十多里地的孔庄教会学校上学。出村后过了韩侯,翻过一道沟就到了。这所学校由外国传教士所办,在村外有上百亩土地,周围有围墙,好像一座城,老远就能看见“基督教堂”的大字。进入大门,有一个水井可供许多人饮水,需三个搅辘轳才能汲水。校内有个大操场,一进大门一排平房,南边是高大宏伟的教堂,是一个类似宫殿的古建筑。宽敞的台阶,几十个人并排走也不拥挤,礼拜堂内可容纳1000余人,讲台也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外还有一个用于洗礼的池子,中间空地上种有蔬菜。在抗战“拉锯”战非常危险的环境下,许多当地百姓躲在教会,从而保全了性命。
当时这里开设有学校和学道院。来此上学的大多是周边村庄的穷苦人家孩子,有的不信主,后来受影响信主且加入侍奉。在这里讲课的有她父亲郭宗魁、刘本耀、李士毅(洪洞干河人)、李焕珍(河北人)、范惠珍教习,还有刘宗庸、郭珍珠夫妇。他在那里上了三年学,直到后来日本投降,学校停办。
历练,使她得以锻炼成长
解放后,她还不到二十岁,貌美如花,两个粗大的辫子更显魅力。她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由于表现突出,被选为妇女主任。后来在全村“丢豆子”民主选举中和另一个人被选举为赵城县(现属于洪洞)第二届人民代表,胸佩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参加了人民代表大会。当时开会就在赵城教会礼拜堂,她心里深感这是神的荣耀。
结婚后,丈夫参军入伍,她也随军,走时携带了一本小圣经,在辽宁的本溪、沈阳生活过。无论到哪里,她也不放弃对神的信靠、追求,相信必有神美好的带领。在沈阳她担任了居委会主任,她感恩神所赐的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平台,尽心竭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服务居民、尽上本份,用圣经的真理活出神的话语,让人们看到神的大爱。文革中,很多地方盛行游街批斗,因有神给她特殊身份的保守看顾,一次也没有被批斗,在危险的关头一次次经历神的搭救。
后来丈夫部队换防,他们到了北京。丈夫在一所知名部队医院工作,她被安排在一家被服厂,生活日趋稳定。经历了这些曲折,她和全家感恩神的带领看顾,殊不知神在她身上有更大的托付和带领。
呼召,义无反顾地舍弃
他们原本有了稳定幸福的生活,定居大都市,孩子们也上了理想的学校,并且随校参加重要的接待任务。1976年,家乡的师母关肃静的一封来信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她的心弦:“外乡虽好,总不是久居之处。”这句话不时浮现眼前,她在祷告中寻求神的旨意,觉得这是出于神的旨意,要她离开繁华都市,回去为主做工。而后就和丈夫商量转业的事。组织问他们转业意向,因一个侄儿在霍县(现霍州市)辛置派出所工作,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离家乡不远的这里,丈夫到了矿务局医院,她被安置在当地一个部队后勤单位。
当时他们的选择令许多人不解,孩子们也难以接受。当时小镇上矿区条件艰苦,道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飞扬,风沙过后灰头土脸。但他们却心里欢喜快乐,一家人时常一起唱诗祷告,心里大得安慰。说到这些,老人唱起了当年所唱的诗歌:“我家不在这里。我家乃在天上。在地我做客旅,在天是我家。”她说,对于当初的选择他们无怨无悔,因为这是“马其顿的呼声”,神的托付要在这里为主做工,开辟大的禾场。
事工,艰难中经历恩典
在辛置,常有家乡人前来求医。一天一位姊妹患了子宫肌瘤,一月吐血好几次,说自己信主,但不做礼拜。医生建议手术,但肺部有疾病,用蒙汗药麻醉会抑制呼吸,万般无奈只好祷告了。她效法当年刘师娘遇到有病的人先问“有信心吗?”,然后开始同心祷告,服侍主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后来没有手术,经过同心祷告,这位姊妹回老家医院检查已经痊愈了。
后来有一位叫李树林的信徒来到家里,说是干河教会李士毅长老介绍来的,在街上开了个照相馆,当地人时常捣乱,让在派出所工作的侄儿帮助照应。于是他们就和另一名信徒在一起同心在照相馆祷告,就这样1984年最早的聚会点成立了。当时只有4个人,后来到了二十多人,大多是矿上职工和家属。信主的人不断增多,照相馆的房子退了,他们另外找了个地方礼拜。
当时福音兴旺,周边农村和安息日会的弟兄姊妹也来了,开始分开聚会,周六安息日会礼拜,周日主日教会礼拜。神大大动工,1985年一次礼拜后,就有180人受洗归主。再后来自相邻的洪洞县、汾西县、还有本地的干河、小河、阳洼庄、团柏、张泉的弟兄姊妹也来礼拜,每次聚会都有100多人。他们心里火热,十分渴慕,有的步行四五十里前来聚会。聚会地方显得拥挤狭窄,她“为神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多次找统战部要求解决教会礼拜堂,当时一位杨部长非常重视,多次出面与相关部门协调。后来成立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她被推选为主任,深感责任在肩,使命重大。1994年在太原被按立为长老;1996年,63岁的她参加了金陵协和神学院的函授课程学习,1999年毕业。
紧接着开始筹备在辛置建立教会,她深知当地人不容易打交道,于是靠着同心祷告主加力量,神也不断开道路。村里有拆房的地方,他们去捡拾砖块;为防止人偷,夜里有人看守,漆黑一片中,她带领六个姊妹和一个弟兄在野地守着。荒凉的山沟里的狼叫声令人恐惧,他们跪在半截砖上流泪祷告父神,求神看顾保守。
落实地方也不容易。村干部帮忙找了一个小庙,谁知那里住着的一个人不同意,扬言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最后她和同工又找上级,最后协调落实了一处搬迁了的仓房。尽管门窗破旧摇摇欲坠,院子当中有一个水泥电杆很不方便,但是大家也十分感恩神预备了这美好的福地。于是带领大家一起施工,用捡拾的半截砖来修建改造,还积极奉献,奋力做工。没多久礼拜堂就整修一新。奇妙的是,院中碍事的电杆在刮风时倒塌摔碎,被相关部门移到了院外。神还给了超过所求所想的祝福。教堂门外沿着干渠是个斜尖地,那里成为垃圾堆。她就与市里及镇村协商要了回来,建起了会议室、宿舍、厕所等附属设施。现在看来神的预备一应俱全。
在修建施工时,她也注重信众的灵命栽培,经常举办培灵会,使大家大得造就。她更为忙碌,除了辛置教会的建造复兴,还深入到各地牧养、探访、证道,建立了北关、团柏、圣佛、李雅庄的十几个聚会点,服侍的脚踪不断扩展。2004年,她又被按立为牧师。她还注重年轻人的培养,聘请了2名神学生,扶持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接班人。
现在年已七旬的负责人郭铁英长老,谈起郭牧师的奉献付出及带领劝勉也深为感恩。她现在正在着手整理编辑相关历史资料,力求翔实记录郭牧师等老一辈牧长的付出及教会的发展进程,她也将不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委身奉献、尽心竭力为主做工,建立荣耀的教会。
忠心,神恩典祝福满满
老人不顾年迈,亲自带领我们查看教堂内外,如数家珍般一一介绍房屋及设施。她又逐一介绍自己珍存的图片文字资料。在多年侍奉中,她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从1984年直到2012年,把每天的工作日程记得非常详细,包括教会活动、会见领导,时间、地点,跟什么人谈什么事,还有探访祷告的事情,甚至哪位信徒家里的孩子出生或有病人代祷,都一一详细罗列,字迹娟秀工整,至今已有二十多本。她还保存了许多照片,每张照片背后都有说明,留下了十分详尽的资料,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这里印满了她忠心侍奉的身影,凝聚了她的心血、泪水和汗水。岁月流逝,艰难曲径留下了佳美脚踪。
她的舍弃摆上,也成为家庭的祝福,万万没想到,当年他们一家从北京返回家乡,他们的后代陆续又返回了北京。长孙曾是临汾市高考状元,考上北大,并在北京成家立业,父母户口也随迁进京;次孙也就读于高等院校,进入央企工作;外孙女也入职协和医院工作。数算恩典真是福杯满溢。
回顾一生,郭牧师表示现在他们无所求,也不能为主做什么,唯有不住为各地教会代祷,为弟兄姊妹不住代求;同时还要警醒祷告,预备见主的面,努力得主的奖赏。愿神保守看顾他的忠心仆人。
注: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