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的荣美见证
诺贝尔和平奖因其带有主观性,而充满了争议。然而第一届的得主可谓是实至名归,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他就是国际红十字会之父亨利·杜南。
1828年5月8日,亨利·杜南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视为乐善好施的银行家,兼任救贫收容局督导员。而母亲则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十分重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杜南从小就笃信基督,拥有悲天悯人的胸怀。
1853年,杜南子承父业成为银行家,并在北非工作。同时他还致力于YMCA(基督教青年会)的侍奉,服务于社会大众。1859年,杜南因为生意原因,途径意大利北部的索尔费里诺小镇。此时法国联合撒丁王国与奥地利在此发生著名的索尔费里诺战役(为意大利统一战争一部分)。超过20万的军人在此厮杀,双方伤亡达到了近4万。
亨利·杜南刚好目睹了战场的惨状,成千上万尸体遍布野外,而伤兵又在痛苦中呻吟,而没有得到任何救助。面对此情此景,杜南毅然放弃手头的生意,立刻与当地一座教堂合作,将其作为伤员的救护所。他还组织起一支平民组成的救护队,给予伤员以及时治疗,并为死难者善后。
可杜南通过战场救护也感到,他们的工作杯水车薪,难以应对如此大的伤亡情况。于是建立战场救护组织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萌发。回到日内瓦后,杜南写下了《索尔费里诺回忆录》,并于1862年出版。
在书中亨利·杜南向世人讲述战场的残酷以及伤亡者的悲惨。同时提出两项划时代的建议。分别为“一是在各国设立全国性的志愿伤兵救护组织,平时开展救护训练,战时支援军队医疗工作;二是签订一份国际公约,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及各国志愿伤兵救护组织以中立地位。”
杜南将书籍送给各国政客与正义人士,希望能过引起他们的共鸣。他的人道主义建议立刻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响应,著名的南丁格尔女士更是致信杜南,坚定地支持他的建议。而日内瓦公共福利会更是身体力行,将杜南的建议付诸实践。
1863年2月17日,公共福利会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会议,宣布成立“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成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前生。是年10月26日,欧洲16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外交会议,一致通过了《红十字决议》,决定在各国建立救护团体。
为了表示对东道主瑞士的敬意,与会人员一致将其标志被定为“白底红十字”(瑞士国旗为红底白十字)。同时十字也是基督信仰中救赎的标志,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从此红十字成为世界上救死扶伤的象征(伊斯兰国家因为信仰差异问题,而采用红新月,而信奉犹太教的以色列采用红水晶)。
1864年8月22日,瑞士、法国、荷兰、葡萄牙等12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万国红十字公约》)。公约规定军队医院和医务人员的中立地位;规定伤病军人不论国籍应受到接待和照顾,并按公约规定的条件遣返等原则。从此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战场的士兵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得到基本的人道主义保障与服务。
亨利·杜南的理想得到了实现,他却为自己的事业奉献了所有,其家财几乎散尽,晚年只能在养老院过着接济生活,而他的名字在一段时间内也被世人遗忘了。
直到1895年,《东瑞士人报》记者在采访中偶然发现了亨利·杜南,知道了国际红十字会成立的往事,并对这位发起人充满了敬意。于是将其事迹写了下来,杜南的见证很快传遍了世界各地。而他也得到了不少知名人士的资助,从而改善了生活。
可即便如此,杜南仍过着清寒的生活,资金仅用于维持日常。他把他人的资助与和平奖获得的奖金,大部分捐赠给了瑞士与挪威的慈善机构。1910年10月30日亨利·杜南走完了其荣美一生而安息。
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一些地区发生战争、动荡的时候,我们更应牢记亨利·杜南的呼吁:“我们必须衷心地向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们发出呼吁,无论是伟人们还是最贫困的劳动者。因为所有的人都能在各自的领域里,用不同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来帮助开展慈善工作。”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