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从教堂的意义看实地崇拜的意义
近日,上海大学许正林教授在金陵神学院作了一场题为“欧洲教堂艺术的密码”的讲座,梳理了欧洲教堂建筑发展的基本脉络,分享了有关信仰、教堂和艺术的关联与脉络。讲座中,许教授讲到教堂出现的意义,由此延伸到实地崇拜的意义,为新媒体时代习惯线上参加礼拜的信徒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据新约圣经记载,教会最开始设在信徒家中,早期教会甚至在墓穴中,被称为“宅第教堂”、“墓穴教堂”。教堂作为公共建筑出现在之后的历史时期,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是宗教需求,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后,信徒群体迅速扩大,要有专门的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如礼拜、布道、洗礼等,因此产生了建造教堂的需求。其次,在欧美社会,教堂还发挥着社区中心的作用,提供教育、医疗、慈善等社会服务,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此外,教堂还是宗教权威的象征,教堂的规模和宏伟程度象征着教会的权威和地位,反映了教会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最后,教堂还是艺术和建筑的结合,作为艺术和建筑表达的载体,教堂借着雕塑、绘画、马赛克和建筑本身来传达宗教故事和教义,宗教音乐的出现也是教堂活动的衍生艺术形态。
教堂在建设的过程中,教堂艺术和建筑本身成为信仰的具象表达,辅助信徒在其中有更好的属灵体验。很多建堂在建设上使用三一结构,比如三个门、三扇窗户、三角形屋顶,来象征三位一体;使用白色、水元素等传达洁净的含义。教堂用光与影、颜色与形状、声音效果、空间区隔、动植物及人物图案所描述的圣经故事和圣徒事迹,给信徒崇拜的召唤,让信徒在崇拜现场更靠近神、坚固信仰、与神有心灵的对话。
持守信仰的信徒有经常聚会的需要。许教授强调,信徒不仅要聚会,而且要定时定期,让崇拜仪式化。崇拜仪式起到强化信徒身份的作用,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借着宗教礼仪的重复,信徒的身份得以不断强化。相应地,教堂不仅只有简单的聚会功能,而是有很多宗教元素植入其中;教堂是举行崇拜仪式的现场,它的一应设计也起到强化仪式的作用。
由此,许教授提到当前的一个现象,新媒体时代,一些年轻信徒不愿意去教堂参加聚会,只是通过手机观看。线上参加礼拜很大程度上受疫情影响,疫情结束后,一部分人习惯了便捷的线上礼拜,不再去教堂聚会。许教授虽然不是基督徒,但尊重宗教信仰。他认为真正的信仰者,应该去教堂参加礼拜,从文化的角度讲也是这样,每种文化都强调仪式,基督徒借着参加崇拜礼仪强化身份在信仰中非常重要。而且,教堂真正的功能就是让人去就现场,线上参加礼拜完全体会不到教堂建筑给信徒带来的丰富属灵体验。
对今天的中国教会来说,宗教需求依然是信徒的固有需求。同时,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要求下,教堂的建筑和艺术要吸收中国文化元素,用中国的艺术形式将基督教信仰做中国化的表达。中国化也要求教会积极融入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份子,因此,教堂还应发挥服务社区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当前新建的一些教堂,在考虑宗教象征意义的基础上积极融合中国文化元素,出现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新时代中国教堂。在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上,传教士也做过融合基督教信仰和中国建筑形式的尝试,比如2012年被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宿州基督教福音堂,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同时充满了基督教信仰的表达,是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许教授提到,中国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教堂,有着丰富的信仰和文化内涵,但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很少,他希望地方教会重视教堂的文化价值,整理自己教会的历史,设立导游,在有需要的时候向公众讲解教会历史。